项羽为何宁死,也不肯过江东学者不是不肯,

北京中科医院假 https://m.39.net/pf/a_5131643.html

项羽的形象在后世之人的心中可谓是光辉靓丽、伟大耀人!而这一切,都得益于司马迁!司马迁写部《史记》,硬是将项羽放入了专门记载帝王、君主的“本纪”中。由此可见,即便是项羽没有称帝,但在司马迁的心中,项羽也无异于一位帝王了!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司马迁对项羽作了非常详细的介绍,从出生,到建功立业,再到最后的乌江自刎。一个失败的英雄跃然纸上,尤其是项羽与虞姬分别、垓下被困、乌江自刎等细节的描述,无不让后世之人潸然泪下。

那种超然物外、不顾生死的英雄气概瞬间征服了一大批读者。于是,有人为项羽的失败而感到惋惜!

如果当初项羽在“鸿门宴”上,能够果断狠心一些,那便不会有后来的四面楚歌、乌江自刎了;如果项羽能够乘船渡江,也会真的会像杜牧诗中所描绘的那样:“卷土从来未可知”。

可问题是,历史的真相,真的如同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吗?如果项羽真的过了江东,就能够卷土重来,与刘邦再次一决高下吗?

答案是:不能!

在我们后世之人的印象中,提及项羽,第一时间想到的一定是“力拔山兮气盖世”。但我们却忽略了,项羽本身除了是“万人敌”外,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如果真的有所谓的翻盘的机会,我相信,他断然不会选择自刎。他之所以选择自刎,是因为他很明白,他再也没有翻盘的可能了。即便是渡江成功!

项羽临死前与乌江亭长所说的一段话: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生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

翻译一下,大概意思就是说:老天爷想要亡我,我就算渡江又有什么用呢?我项羽原本带了八千子弟兵,渡江西进,然而如今江东子弟一个都没有回去,只剩下我一个人。即便是江东父老爱我可怜我,仍然拥戴我为王,但我还有什么脸面再见江都父老呢?即使江东父老不会责备于我,我又怎么能问心无愧?

从这段话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可歌可泣的大英雄,还看到了此时项羽内心深处的无奈!

不是他不肯过江东,而是即便过了江东,依然是失败!

因为要想搞清楚为什么过江后依然是失败,我们就要结合当时的地理与经济。

那么这个江东,究竟是何地?

所谓江东,就是是长江以东地区。确切的说,是江西九江至南京一段。在我们的心中,江东自古便是文化繁荣、经济富庶、人杰地灵的一块宝地。

但其实,江东真正发展的时期,是在东汉以后。而在此之前,江东可以用“人烟稀少”、“不毛之地”来形容。

想当初,项梁虽然在江东具有雄厚的资源和人脉,但起兵之初,也仅仅是人而已。而项羽要想重新召集数十万大军卷土重来,其难度可想而知。更不要说当时天下各地都经历了数年战乱,民不聊生。

即便招到了,想必那时的刘邦也早已坐稳天下。在实力如此悬殊的情况下,想要翻盘,几乎不可能!

此外,当时垓下之战已经到了乱世末期。如若刘邦真想要铲除项羽,就不会留给他苟延残喘的时间。而刘邦也确确实实做得出来这种事情。

所以,对于身处乌江河畔的项羽来说,自刎是最好的选择。一来保全自己的名节,二来可以避免江东再次遭受战火的摧残。

东汉末年,由于中原连年战乱,致使北方人口大量南迁。此时的江东才真正开始得以发展。

从三国到两晋开始,江东逐渐以文化繁荣、经济富庶而著称。而在此之后的王朝中,长江以南地区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展,甚至成为了各个朝代赖以生存的后方大本营。

历史没有如果!江东经济的落后,无法支撑项羽卷土重来。因此项羽也只能以自刎了却自己的一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