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报班,不报课,能不能学好文言文

北京中科医院几级 https://m.39.net/pf/a_5112772.html
之前我在视频中推荐过一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当时我就说,这本特别适合当成课外读物来读。一些家长就问到我,文言文应该怎么学,是不是越早越好,是不是很难学,要报班才行啊?我认为,不报班、不报课,完全可以学好文言文。学习古文的最佳期应是小学高段。过早接触文言文付出时间多,可能除了机械的背诵之外,收获并不大,一二年级诵读童谣,童读;三四年级读背古诗;五六年级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有了一定提高,也打好了古诗的基础之后,再学习文言文就是水到渠成了。那么,选择什么样的书来读呢?我认为并不是越经典越好,越深奥越好。诸子百家、四书五经,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文言效果,都有很大的难度。一般成年人都要借助工具书和释义解读的书才能读得明白。小朋友直接读原文,太难了。所以,选择上要选那些编排上由浅渐深的,这类书就会比较适合。比如《文言文启蒙课》就是按1-6年级的一个顺序编排的;还有《小古文00课》,包括这个《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内容都是先简单,慢慢加深,而深也不会过深的。

这样的编排符合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理解心理。

说关键。为什么不建议报班呢?

如果你在网课看过一些文言启蒙的课程,或是文言启蒙的书看得多了。你会发现,在内容编排上,太近似了。

导读+原文+注释+翻译+解读+赏析+知识拓展+练习题

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变形或调整。

那些讲得好的老师呢,多是拓展的文化知识多一些,文言的语法或是解释深一些。

可是讲得多,讲得深就是讲得好吗?

太多的老师能“深入”,却无法“浅出”。

所以,学习文言,别贪多,别贪深,把《唐诗三百首》读熟了,学透了。就算你不再学任何其他诗歌了。你的基础也是牢牢的了。

文言启蒙也如此。

其实,文言的启蒙阅读,更多的是在读的基础上有疑。

好的文言启蒙书,应该是能启发孩子思想的,比如这推荐的这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他的体例也无外我上面列的那几项,还没有练习题。但是他有一个版块叫“思与练”。这个思是由古及今,启发孩子能联想思考,联系现实与其他;这个练也不是做题的练,也是写作的练。写写对内容的理解,讲讲内容中的几个“为什么”。

比如读了《笑林广记》中的“白鼻猫”。文后有这样的“思与练”:

有人说:“几乎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人的懒惰。”人类因为懒,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因为懒,发明了电梯;因为懒,有了外卖、网购、送货上门,快递行业因此诞生了;就连电脑,也是因为有人懒得计算一大堆公式而发明出来的……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这样的问题多么启发孩子的思考啊!

而“白鼻猫”这个故事,就是讲了一个懒人的故事。思与练与原文有了联系,有了拓展。

所以,如果能有这样一本启蒙孩子思考,加强对内容理解的启蒙书,自己学,效果一定不会差。

这时有的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就是缺少这个自律啊。要是能自己学,我用得着给他报个课嘛。

没错。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

你的孩子有没有兴趣?你是不是破坏了他的兴趣?

你可能会说,有没有兴趣也没有办法,还得学啊,就只能报班了。

如果你没有按照上文所说的。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背诵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上古文言,是很容易破坏孩子对古文的兴趣了。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就觉得这些文言文“不是好东西,读不懂”,就会抵触,这等于一开始就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能从小多读一些历史文化类的故事,读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从小培养好孩子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当他开始读《论语》时,会想“孔子的故事我读到过”;读《史记·项羽本纪》时他知道,项羽,我在上下五千年里读过他的故事;读《桃花源记》之前,他读过陶渊明的诗歌……

有了这个底子,孩子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当你觉得没兴趣就报个班,报个课的时候,他还是学不好,你信不信?

有的家长会反驳,报了班上了课是不是就会有兴趣?

不否认,有这种可能。

但是前提是遇到一位好的讲授者,有一个好的内容的编排。人、内容、形式都与孩子对上点了。就有这种可能性。

而家长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了。

不管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亦是如此。有了兴趣,你送他出去学,他自己也会学得津津有味;你不送他出去学,没准孩子自己嚷嚷着要你给他找老师学呢。哈~

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我说的内容:

观点:不报班,不报课,也可以学好文言文。但不意味报班报课就学不好。

1.按照学习规律与心理发展来。不亦过早

2.选好书,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3.兴趣是最重要的。解决了兴趣的问题,途径就不重要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