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的编排符合学习的规律,也符合儿童的认知理解心理。
说关键。为什么不建议报班呢?
如果你在网课看过一些文言启蒙的课程,或是文言启蒙的书看得多了。你会发现,在内容编排上,太近似了。
导读+原文+注释+翻译+解读+赏析+知识拓展+练习题
基本上都是在这个基础上的变形或调整。
那些讲得好的老师呢,多是拓展的文化知识多一些,文言的语法或是解释深一些。
可是讲得多,讲得深就是讲得好吗?
太多的老师能“深入”,却无法“浅出”。
所以,学习文言,别贪多,别贪深,把《唐诗三百首》读熟了,学透了。就算你不再学任何其他诗歌了。你的基础也是牢牢的了。
文言启蒙也如此。
其实,文言的启蒙阅读,更多的是在读的基础上有疑。
好的文言启蒙书,应该是能启发孩子思想的,比如这推荐的这本《小学生文言启蒙81课》,他的体例也无外我上面列的那几项,还没有练习题。但是他有一个版块叫“思与练”。这个思是由古及今,启发孩子能联想思考,联系现实与其他;这个练也不是做题的练,也是写作的练。写写对内容的理解,讲讲内容中的几个“为什么”。
比如读了《笑林广记》中的“白鼻猫”。文后有这样的“思与练”:
有人说:“几乎人类一切的发明创造,都得益于人的懒惰。”人类因为懒,发明了自行车、汽车、飞机;因为懒,发明了电梯;因为懒,有了外卖、网购、送货上门,快递行业因此诞生了;就连电脑,也是因为有人懒得计算一大堆公式而发明出来的……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这样的问题多么启发孩子的思考啊!
而“白鼻猫”这个故事,就是讲了一个懒人的故事。思与练与原文有了联系,有了拓展。
所以,如果能有这样一本启蒙孩子思考,加强对内容理解的启蒙书,自己学,效果一定不会差。
这时有的家长就说了,我的孩子就是缺少这个自律啊。要是能自己学,我用得着给他报个课嘛。
没错。这就涉及另一个问题。
你的孩子有没有兴趣?你是不是破坏了他的兴趣?
你可能会说,有没有兴趣也没有办法,还得学啊,就只能报班了。
如果你没有按照上文所说的。在一二年级就开始读四书五经,背诵佶屈聱牙,艰涩难懂的上古文言,是很容易破坏孩子对古文的兴趣了。如果从一开始孩子就觉得这些文言文“不是好东西,读不懂”,就会抵触,这等于一开始就破坏了孩子的兴趣。
如果孩子能从小多读一些历史文化类的故事,读一些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了解一些古代文化常识。从小培养好孩子对历史与文化的兴趣。
当他开始读《论语》时,会想“孔子的故事我读到过”;读《史记·项羽本纪》时他知道,项羽,我在上下五千年里读过他的故事;读《桃花源记》之前,他读过陶渊明的诗歌……
有了这个底子,孩子怎么会没有兴趣呢?
当你觉得没兴趣就报个班,报个课的时候,他还是学不好,你信不信?
有的家长会反驳,报了班上了课是不是就会有兴趣?
不否认,有这种可能。
但是前提是遇到一位好的讲授者,有一个好的内容的编排。人、内容、形式都与孩子对上点了。就有这种可能性。
而家长就需要付出一定的试错成本了。
不管如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亦是如此。有了兴趣,你送他出去学,他自己也会学得津津有味;你不送他出去学,没准孩子自己嚷嚷着要你给他找老师学呢。哈~
最后再总结一下今天我说的内容:
观点:不报班,不报课,也可以学好文言文。但不意味报班报课就学不好。
1.按照学习规律与心理发展来。不亦过早
2.选好书,由浅及深,循序渐进。
3.兴趣是最重要的。解决了兴趣的问题,途径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