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家语》是孔子及其弟子言行事迹的纂集。题目标一“家”字,颇有孔氏家族内传的意思。
关于孔子家庭出身的各种不可靠信息,主要来自这本书。
《孔子家语》这本书大概是三国后期出现的。
从唐代开始,就有学者怀疑它是伪书、是假冒的著作,这种质疑一直持续到清代。
清朝中后期,“乾嘉学派”的学者们通过考据,才确定《孔子家语》是三国时候一个叫王肃的人伪造的。
王肃是谁?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司马懿的亲家,司马昭的岳父,这两家人品行都不是太好。王肃是个学者,和当时另一个大学者有私仇,所谓学者之间的门户之争。王肃想证明自己手里有独家的经典文献,对手的著作都是错的,就假造了一本《孔子家语》。接着,又借助自己女婿司马昭的权威,获得了官方认可的学术地位。从司马迁的《史记》出现以来,孔纥老爷那一辈人“野合”导致孔子出生的记载已经白纸黑字载入史册了。
《孔子家语》这本书就想翻案,说孔子出身清白良好,不是什么私生子。
《孔子家语》说,孔子的母亲颜氏,是孔纥老爷的一个小妾,也属于被社会认可的合法夫妻关系,只是一夫多妻的而已。另外它说,孔子的大哥叫孟皮,腿有残疾、走路瘸,不能继承孔纥老爷的贵族身份,所以孔纥还想生一个健全的孩子当继承人,这就是后来的孔子。
据学者考证:《孔子家语》的这个记载,误导了后世很多人。
但它的漏洞是,如果这个记载是真的,就无法解释孔子小时候的贫贱日子,更无法解释孔子当初声称不知道父亲的坟在哪里。
就算孔纥老爷去世太早,孔子从来没上过坟,他哥哥孟皮难道也不知道吗?何苦还要把棺材停大街边去请教过路人?
按照时间顺序说,关于孔子的生平和言行,最早、最可靠的书有两部,一部是《论语》,一部是《礼记》。
它们都是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编辑的,其中一个叫曾参的弟子可能贡献最大。
对于研究孔子的人来说,《礼记》绝对是不可替代的。
里面的《檀弓》这一篇,有很多关于孔子家庭成员的独家记载,在其他史书文献里面都见不到。
除了《论语》《礼记》,还有关于春秋历史的两部书是了解孔子的重要资料。一部是据说经过孔子亲手编辑的《春秋》,另一部叫《左传》。
这两部书直接记载孔子的事迹不太多,因为它们只记载春秋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
只有到孔子晚年,官当得比较大了,会参与一些重大决策,才会被记载到《春秋》和《左传》里面去。
后人想真正了解孔子,必须了解孔子所处的春秋时代。
在这个意义上,《春秋》和《左传》这两部书也很重要。
到了汉代,有司马迁的史学经典《史记》。里面关于孔子的有两篇,一篇《孔子世家》,专门记载孔子本人的生平;另一篇《仲尼弟子列传》,专门记载孔子门下著名弟子的信息。从春秋晚期到西汉前期,儒家学派代代相传,还保留着一些没能写到《论语》、《礼记》里面的信息。
但《史记》的《孔子世家》也有很多问题,就是它记载孔子生平的事迹有些错乱。
有些本来是孔子晚年的经历,被司马迁记载到孔子青年的时候去了。
还有些是孔子死后出现的比较夸张的、故事性很强的段子,也被司马迁当成真正的孔子事迹,写进了《孔子世家》。
在司马迁的时代,社会上有很多人在神化孔子,把孔子说成超凡脱俗的圣人,不是普通人。
司马迁那个时代看的、写的都是竹简书,读书、写书的工作难度都比我们今天大得多,有时犯点小错误也正常。
司马迁《史记》里犯的小错误,后世经常有学者进行考证分析,给《史记》纠错。
清代中后期的时候,这方面的成果比较多。
“乾嘉学派”的学者们就专门研究古书,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考证工作,纠正了古书里的很多错误,包括《史记》的小错误。
这个过程里面,还顺便揪出来一些后人伪造的假古书。
在清代乾嘉学派的基础上,现代学者写的孔子传记,比较可靠的是钱穆的《孔子传》。
它系统梳理了《史记》的《孔子世家》编年错误的地方,以及夸大或者不可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