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的史记有多特别

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yjs_bjzkbdfyy/
作者:陈八分要说起中国历史上最具有影响力的史学著作,《史记》无疑位列榜上。司马迁承其父志,历经十四年,期间忍辱负重,终于“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成为后世亿万人的精神家园。《史记》旧称“太史公书”,并非是从诞生之日就扬名的。司马迁早年师从董仲舒等人,在太初元年,也即公元前年就作为太史着手编写《太史公书》,但是仅三年之后,就因为李陵投降匈奴一事,向汉武帝直言进谏,被处以宫刑,前后历经十四年才完成了这部巨作。书虽已成,但是迫于当时政治环境险恶,而书中内容不乏批判性,司马迁唯恐多年心血付之一炬,便让女儿手抄一份留在京师,而将原稿转移。这一事件也并非杜撰,《报任安书》中司马迁明确地提到《太史公书》完稿后,要“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在此书尘封二十多年之后,司马迁的外孙,当时的平通侯杨恽上书汉宣帝,才令这部书重见天日。从史记诞生的故事就可以窥见,一般的史书多是由后世史官着笔,不写本朝事,一是为着公允,二是避祸。而像司马迁这般,不仅敢写当朝,还勇于批判,可谓少之又少。而这样的勇士在斟酌编纂的时候,却尤为谨慎。在史记之前的《楚汉春秋》、《国语》等专著,亦或是《诗》《书》当中这般的民间通俗画像,甚至是人们口耳相传的故事,都被他删繁就简,逐个考量。例如民间传说的三皇五帝,他只列了五帝作为可考历史的开篇,不列证据不全的三皇,正是心有猛虎,细嗅蔷薇。同时我们也知道,《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的先河,全文分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的人物传记。而司马迁选取历史人物的批判性也体现在对成就功过的评说。“本纪”总体上是按司马迁写屈原,说他读了屈原写下的《离骚》《天问》等诗,为他的不得志却坚贞有节而悲伤,自己经过汨罗江畔,也会驻足缅怀。读到贾谊的《鵩鸟赋》,提到若是屈原用才智游说诸国,哪个国家不会相迎?心中为此生出了茫然失落的感觉。而司马迁写吕后,在“太史公曰”处将高后与吕雉作比较,称赞汉惠帝皇后高氏虽“女主称制”,但天下安宁,政史安稳。可吕后在天下刚定就作威作福,内心坚忍而性格残暴,毒死儿子,扶持外戚干政,放纵蛮夷,民不聊生。作为本朝太史,司马迁写先帝之后,用笔辛辣,痛斥当权者的不端行径,敢于真言,难能可贵。有的史书,如孔子修《春秋》,避免议论性的文字引导读者,将思想倾向融入到记叙的文字当中去。可史记能透过纸张带给我们两千多年前,太史公在昏暗的狱中奋笔写下对历史人生的思考。后世的史学家、文学家前仆后继地研究《史记》的过程中,除了不断赋予它新的生命活力之外,少不了反复推敲。而《史记》能够流传千年,必然是经得起打磨的,囿于时空历史的局限性,有人认为,书中的文字或许在隐晦地向读者传达某些信息。比如《吕不韦列传》一节当中提及,秦始皇的生母赵姬曾经是吕不韦家中舞姬,在怀有身孕的时候就被送给了身为质子的秦异人。之后的《后汉书》、《资治通鉴》也都受其影响,支持了嬴政身份之谜的说法。这一事至今也没有定论,但是从现在大多数人的常识认知中,可见受这一说法影响颇深。除了史记当中的一些故事之外,又很多名句已经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用语。比如《秦始皇本纪》当中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魏世家》当中的“家贫则思良妻,国乱则思良相”;《管晏列传》当中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刺客列传》当中的“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读着史记,想起千年前的兵戈铁马,朝堂议事,心中的中华魂犹如被拨动的筝弦,久久为之颤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