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说吴国是周文王伯父后代国家博物馆

福建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bdf
(本文为林屋公子《周朝八百年》系列)前文提到,西周时期陕西陇县一带存在个“夨国”,不少学者认为,这就是太伯兄弟所奔的“吴国”。从时间方位来看,夨国的文化遗存集中在西周前期,且陇县距离岐山仅公里左右。从器物铭文来看,“夨”“虞”“吴”三字可通,说明夨国即是虞国、也就是吴国;夨国与散国、郑国均有通婚,是周天子的分封诸侯;但其却又称“王”,表示地位又与普通诸侯不同。那么一种合理的解释就是,夨国正是太伯南奔建立的国家。不过,这种的解释始终包含较大的推论成分,因为在出土夨国铭文中,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与太伯、仲雍的关系。而夨国这个国家在传世文献中完全消失了,我们只知道山西平陆的虞国、江苏苏州的吴国是太伯、仲雍之后。如果认可夨国才是太伯、仲雍南奔之地,那么也需要解释虞国、吴国与夨国的关系。首先说虞国。实际上,近现代不少学者主张虞国才是太伯所奔之地,最早钱穆先生在《史记地理考》提到。他认为《左传》“太伯不从,是以不嗣”中的“不从者,谓太王之自邠迁岐,逾河西行,而二人未之从也”,可以印证的是《穆天子传》“太王亶父之始作西土,封其元子吴太伯于东吴”。太王从邠(豳)迁到岐山,太伯、仲雍没有随从,而是往南到达黄河北岸的中条山,建立虞国。前文我们提到,周人起源于山西的观点正是钱老提出来的,“山西说”与“陕西说”争议的一大焦点就在于“邠”到底在关中还是河东。不少支持“山西说”的学者,也顺理成章支持太伯所奔为虞国,如童书业、王玉哲、杨宽等。按照这种观点,太伯南奔是在太王迁岐之前,而非《史记·周本纪》所叙述的迁岐之后。随着夨国考古如火如荼开展起来,夨国成为讨论无法回避的一个嫌疑地。于是又有学者尝试调和“夨国说”与“虞国说”,如晁福林先生就认为,太伯所奔为虞国无误,但《左传》只说“太伯不从”,那么仲雍还是到了岐山,所以夨国其实是仲雍后代。这种观点也存在一个疑问,如果虞国和夨国是分别分封于太伯与仲雍,为何两国国名也一样呢?而且,如果太王当时真的举族西迁,分封太伯至虞似乎意义不大。太王受到戎狄的骚扰,以致从河东远徙关中,难以想象,在此之前太王有必要将长子、次子分封出去,这样只会使得本来就弱的周族更加削弱。所以《周本纪》说太伯奔吴在迁岐之后,可能更加符合实际情况。那么,太伯、仲雍所到达的就更可能是夨国而不是虞国,何况周人也未必起源于山西。那么,虞国到底是什么时候才和太伯、仲雍联系上的呢?按照《史记·吴太伯世家》的说法,太伯无子,之后是仲雍即位,仲雍之后是其子季简、其孙叔达、其曾孙周章。周武王灭商朝,将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虞国。这条记载没有很大的疑点,姑且认可其为真实史料。那么实际情况很可能就是,太伯、仲雍所封为夨国,至仲雍的曾孙周章时,周武王将周章弟弟仲封到虞国。夨仲出自夨,为夨氏,所建立的国家也叫虞(夨)国。周人经略山西是在王季、文王时期,周武王分封比周太王分封确实更可信。至此,我们建立起来了周太王封太伯、仲雍于夨——周武王封虞仲于虞这一相对可信的线索。那么,江南的吴国又是何时与夨国、虞国建立联系的呢?如果说从夨国到虞国的分封,反映了周族扩张的动态,那么,周族又是什么时候扩张到江南的呢?年,江苏丹徒(今镇江市丹徒区)烟墩山西周大墓,出土了一件振奋人心的青铜器,这件青铜器叫“宜侯夨簋”,现陈列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厅,镇江博物馆“古吴神韵:吴文化青铜器精品展”也陈列了复制品。这件青铜器的价值极大,李学勤先生认为“宜侯夨簋的珍贵,正在于它是已发行的唯一详记‘封建’诸侯的金文”。关于宜侯夨簋与分封制度,我们后文会详述,这里要说的是,更多学者更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71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