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开播以来,无数历史迷大呼过瘾,但随着中间剧情的又臭又长,很多《大秦帝国》的粉丝开始严重不满。不过经过了无数的隐忍和曲折的过程,秦始皇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他要亲政了,面对吕不韦的强势,赵太后的专权,嫪毐的跋扈,这一切嬴政都看在心里。自己虽然贵为秦王,但嬴政心里明白,没有亲政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被人的提线木偶,但限于体制他也只能忍着,加冠成人礼之后,他就能够有正当的理由亲政了。熬了这么久,《大秦赋》终于迎来了他的高光和痛快时刻,嬴政终于变现出一点秦王的样子,嫪毐作乱,一场大戏开演,赵姬被幽禁,嫪毐被车裂,吕不韦被罢职,秦始皇这十几年的恶气终于出了。但随着而来的另一个问题,让他非常苦恼,那就是如何处置自己的母亲赵姬,嫪毐死有余辜,但赵姬是堂堂正正大秦的太后,如何处置成了朝堂上人们热议的问题。这里出现的一个重要人物,茅焦,关于他的身份,电视剧上面有明显的不合理之处,因为电视里演的非常不合逻辑。(01)为秦效力的客卿关于茅焦的记载,《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如下: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这里的原话是齐人茅焦,电视剧里演的茅焦变成了齐国使者,这里有个重大的逻辑缺陷,那就是茅焦如果真的是齐国使者的话,那么他说的话和秦始皇之间的行为逻辑严重不符。战国时期,国与国之前明争暗斗非常频繁,这样就促成了一门学问的诞生,那就是如何说服别人,有本书叫《战国策》就是专门记录各种言论对国内国际局势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言以兴邦的典型代表,开篇就开宗明义的说道,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兵;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这是那个时代独有的现象。茅焦就是那个时代产物,他说服秦王的逻辑很简单,是那个时候惯用的手法,即你要想说服对方,必须是以为对方好作为出发点的。试想一下,不管你有多么好的口才,如果你的出发点是你方的利益,那你无论如何也无法说服别人,你只有说出的观点是为了对方好,才有可能打动并说服对方。别人劝说秦王迎回赵姬,二十七个大臣都被杀了,这个时候茅焦出场了,他的逻辑很简单,大秦是要以平定天下为最终目的的,但是你现在背负着不孝的罪名,其他国家听说了,会更加讨厌秦国,这样秦国统一的难度就加大了。这完全是站在秦国立场上来考虑问题,有人会说,那秦不是要灭六国吗,干嘛好要在乎六国怎么看,只能说这会儿秦的志向是统一天下,但是实力不是绝对的像捏死蚂蚁那么简单,这个时候没有增加不必要的麻烦,让六国的人更加厌恶秦国。这个话说的很有水平,以天下为目标的秦始皇,很快就被说服了,但是这里面的逻辑漏洞是,如果茅焦真的是齐国使者,那么不管出于什么目的,秦王都不可能那么嚣张说要烹了他。战国时代各国之间相互向往,互派使者都是很正常的,已经形成了明确的礼仪制度,你想呀,秦始皇都在意自己的名声好不好,怎么可能说出动不动就要烹了齐国使者的话。你真的要烹了齐国使者的话,那可比你幽禁母亲的罪名大多了,你幽禁母亲顶多是个不孝的罪名,烹了齐国使者,那可是挑衅了当时的国际交往基本准则。而且战国七雄,只有齐国和秦国不接壤,所以当时齐国一向亲秦,这样的关系,你更不能说烹了齐国使者,注意这里吓唬吓唬也不行,吓唬吓唬那也是折损了齐国尊严,跟烹了他是一样的。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结果,史书上写的,茅焦说服了秦始皇,用的逻辑是害怕秦国的名声不好,那么茅焦的身份就不可能是齐国的使者。他的身份同李斯商鞅一样,是秦国当时典型的人才已尽制度,属于秦国的客卿,不是秦人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的人。(02)秦国客卿葛优说过一句话,二十一世纪人才最贵,岂止是二十一世纪,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最贵的,尤其是在乱世,比如说战国时代。战国时代秦国之所以能够强盛,有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以为秦国能够吸纳各国的人才为自己所用,这里面从各国崛起的例子就能看出来人才的重要性。春秋战国一个人能抵一国国运,这样的描述丝毫没有夸张,吴王夫差得了伍子胥,直接领兵攻打当时非常强大的楚国,攻破楚都,把楚王拉出来鞭尸。魏文侯有了吴起,直接把秦国按在地上摩擦,逼的秦国丢失了河西之地,也成了战国时代第一个强国,燕昭王有了乐毅,直接把齐国财富掠夺一空,打的齐国这个老牌大国只剩下两座城池,但很快乐毅被排挤,齐国复国燕国就此平淡无奇。连韩国这种存在感极低的国家,有段时间被成为劲韩,那也是因为有了申不害的变法,可以说春秋战国,每个国家的高光时刻,背后都有一个超级人才的出现。而秦国更是懂得吸纳人才,不断的出现超级人才,这才让秦国不断的强大,对此李斯的谏逐客书说的很清楚。因为当时发生了郑国渠事件,大家觉的这些非秦人在秦国做事的目的不纯,所以要驱赶这些外来人,于是有了李斯这篇雄文,文章就不引用了。里面李斯详细列举了秦国之所以强盛不衰,就是能够不断的吸纳这些从外国来的人才,百里奚、蹇叔、商鞅、张仪,范雎、穰侯这些奠定了秦国强大的人物,全都不是秦人。秦国也正是靠着这几百年来,不断的吸收人才,才能一直做大做强,对比赵国,战国四大名将赵国有两个,廉颇和李牧,一个被逼走一个被杀,人才的不同待遇最终决定了秦国的强盛和最终一统天下的实力。茅焦真是这种事身份的秦国客卿人才,所以在史书中才说他是齐人茅焦,也只有在秦国做官,那就铁了心要为秦国办事,那怕是冒着被杀的风险,也要以秦国利益为重,这才是当时在秦国客卿的态度,他们虽然不是秦人,但他们真的是死心塌地为秦国办事。这里面李斯不好意思说自己也是人才,李斯的确是人才,但是大秦赋里太高估李斯了,把茅焦劝说秦王变成了李斯的功劳,这也太高看李斯,小看秦王了。(03)嬴政不是傻白甜《大秦赋》最大的问题就是,把秦始皇演的太简单了,把李斯说的太厉害,这里面有太多的事情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李斯的确是个人才,从秦国的低级官员做起,一步步做到秦国的丞相,的确是个人物,但是嫪毐之变的时候,李斯还没有出场,或者说角逐高层权力,李斯还不够格。李斯的确是当了丞相,但是吕不韦之后的丞相不是李斯,是芈启也就是昌文君,他又做了十年的丞相,之后才是李斯,李斯有点最后出来摘桃的感觉,前面吕不韦和昌文君做宰相二十年,把秦国最难最危险的路走完了,李斯顺利的从秦国宰相变成了秦朝丞相,成了千古第一帝的股肱之臣。各种大臣眼花缭乱,大家却忘记了秦始皇,他才是主角,电视剧把他几乎演成了傻白甜,这完全不符合历史上秦始皇的雄才伟略。俗话说,你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秦始皇最后迎回赵姬太后,的确有茅焦的因素,但更多的还是他自己能够拎得清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他作为秦王,秦国才是最重要的,而且这样的事情,历史上已经发生过一次,那就是著名的郑伯克段于鄢的故事。郑庄公的母亲不喜欢他,而喜欢另外一个儿子,老是帮着小儿子欺负郑庄公,甚至还要造反,也是忍无可忍之下,郑庄公收拾了弟弟共叔段,并发誓说除非到了黄泉3地下,否则永不见母亲。后来郑庄公后悔了想见母亲了,大臣颍考给他出了个主意,在地下挖一条隧道与母亲相见,这样既不违背誓言,又能成全孝道,于是就有了著名的黄泉相见的故事。秦始皇作为国君,这个故事他是知道的,他也知道赵姬不仅仅是自己的母亲,还是太后同时也是赵国外戚势力的代表,为了保持势力平衡,为了国际名誉,秦始皇迎回赵姬才是雄才君主的正确选择。史书都是胜利者书写的,秦朝太短,刘邦建立的汉朝又太长,对秦始皇的抹黑实在是太多了,没想到电视剧里居然也把秦始皇弄得跟傻子一样,完全没有展示出秦始皇雄才大略的一面。秦始皇最终统一了中国,他的一生也是波澜壮阔异常精彩,岂是用一个残暴就能形容的,暴秦也只是后世对秦简单粗暴的看法,都是后世对秦不公正的待遇。秦始皇是有雄才的,李斯的水平没那么高,这是《大秦赋》表现的有些过头的地方,我们要的是雄才伟略的秦始皇,不是一个只会宫斗和怒吼的嬴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6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