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说的到“圣人”两个字,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孔夫子,在我们的文化中,圣人基本上等于孔子。我们从这样几句中就可以窥见对于孔子的敬仰: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朱熹《朱子语类》天纵之将圣——子贡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孔子也——孟子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为至圣矣。——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01刻板印象
“圣人”并不是不好的称谓,相反这个称谓赋予的涵义太高端,让普通如你我之人,感觉太遥远,而不可企及。以至于我们心生敬畏而不敢去接触,去学习孔子的思想,虽然,夫子的思想时刻影响着我们言行。
我们对于孔夫子的也就保持着一种刻板印象。所谓刻板影响,是心理学的名词,指人们对某个事物或物体形成的一种概括固定的看法,并把这种看法推而广之,认为这个事物或者整体都具有该特征,而忽视个体差异。
简言之,对于孔夫子形象,我们认为这是个“完人”,他不是普通人,是一个神人。既然是神,那好吧,我用我的方式过我平凡人生。这妨碍了我们去学习孔夫子思想,去研读儒家思想。
02布衣孔子
其实,孔子乃是布衣孔子。成为布衣孔子,是不是瞬间就接地气了。孔子是不是布衣呢?的确是,在上篇中介绍过孔子祖辈,虽然其父亲是士,大夫,但孔子并没有机会继承。而是随着母亲过着清苦艰难的生活。
“吾少也贱,故能鄙事”,夫子本人也说过,自己年少的时候,地位低下,生活艰难,自己也必须去工作,做一些别人认为“低贱”之事,这里说的“低贱”并不是对于工作有歧视,而是没有去做一些“文化人”该去做的事,按照夫子所言,就是符合“礼”的相关工作。
应该说孔子早年仍然是以“士”的身份自居的,这从他自己穿士人的服装可以推断。而孔子在十七岁去参加鲁国大夫宴请士人宴会时,是被扫地出门的,认为他没有参加宴会的资格。
而无论孔子多么肯定自己“士人”的身份,但在当时其他人是不认可的,尽管他从下在母亲的教育下能够学“六艺”,自己也从小学习“周礼”。从这个角度来说,孔子确实是一介布衣,和你我一样是凡夫俗子。
作为凡夫俗子,他的思想,观念不过是自己应对生活,社会,与这个世界的方法而已。对于你我而言,自然是可以习得的!
03“完人”形象
既然是一个平凡人,自然有平凡人的喜怒哀乐,有平凡人的悲恐惧惊。佛家讲,人生由七苦: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孔老夫子,一样都没有落下的“完人”形象。
凡人的情绪,不妨来看看《论语》章节。
生气——孔子对于不争气的学生宰予是会生气的。他看到宰予白天睡懒觉,会大声的训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这就是我们现在骂人的话!
抱怨——侍君以礼,人以为谄。我们都知道“礼”是孔子思想中重要的概念,但是孔子对待君主以礼相待,对待他人以礼相待,总是被认为谄媚奉承,你说他烦不烦。
感慨——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面对年华已逝,又无法实践自己的理想,也是我辈人物中长有的情绪,不是都说岁月是把杀猪刀吗!
自信得意——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孔老夫子是一个很自信的人,有很大的报复,在孔子拜见老子时,老子有给予过他一些告诫:你这个人趾高气昂,有太过的欲望和理想,要注意节制啊!
K歌高手——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说走在路上听到别人歌唱得好,赶紧追回来,让别人唱,自己跟着学习,直到自己也会唱为止。不仅能如此,听过《韶》乐以后,竟然“三月不知肉味”。
吃肉喝酒——“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可见吃饭是很讲究的;“沽酒市脯,不食”买的酒不喝,只喝自己家酿的酒,市场上买的肉不吃,只吃家养的肉;“唯酒无量,不及乱”酒量应该还不小,只要不喝醉就行。
能屈能伸——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时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人都是追求进步与富贵的,哪怕是作为一个车夫,也可以去做的。
随意闲适——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在家休闲的时候也要舒展自己的身体,不能总是那么“一本正经”,因为“礼”是有要求的,言行举止都得讲究,但是在家里,“寝不尸,居不容”,就不要那么讲究了。
江湖霸气——自己的弟子冉求,分明知道季氏不义,还帮他去筹谋划策去聚财,孔子说: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一气之下,将之“逐出师门”,并让自己的学生们一起去教训冉求这个家伙。
凡此种种,夫子的言行有君子一面,也有凡人一面,这个才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有棱角更丰富的人。
因此,我们对于孔子形象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那些温文尔雅、谦恭有礼、智慧贤明、忠孝仁义的一面,更应该去是一个更加丰满的更符合人性的孔子形象。
以凡人之心看孔子,则孔子之思想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