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先跟大家讲一个跟这一则内容相关的故事。

晋平公有一天对一个名叫师旷的盲人乐师说:“我已经是七十岁的人了,想要学习,恐怕太晚了吧?”师旷说:“那为什么不赶快把火把点起来呢?”晋平公生气地说:“做臣子的怎敢戏弄他的君王?”师旷听后,认真地回道:“瞎眼的臣子怎么敢戏弄他的君王啊!我听说:‘少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日出时的阳光;壮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太阳在中午时的光明;老年的时候好学,就如同点亮火把的光。’点亮了火把的光,虽比不上早上和中午太阳的光,但和黑暗中行走的人比起来,你觉得哪个更好呢?”晋平公听后,说师旷讲得很好。

一个人只要有“好学”之心,任何时候抓住机会来全力学习都不晚,孔子就曾说他最大的优点是“好学”,——“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好学”之人,当然也博学,只不过那时候,很多书不像现在,轻易就能获取到,孔子晚年深入接触《易经》时,就产生了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易经》研究学者李守力先生曾考证过孔子学《易》的一段经历,原文如下——

孔子一生有两次机会接触到《易象》,第一次是五十岁左右,可惜错过了。第二次是晚年68岁以后,孔子利用这最后一次机会倾其全部心血学习《易象》,传承《易传》。

(《左传·鲁昭公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从《左传》《国语》筮例看,《周易》古经当时已被各诸侯国所应用,故李学勤先生指出:“《周易》经文当时为列国所俱有,韩起没有必要到鲁大史处观览,也不会为之赞叹。……我们还要注意到,《左》《国》屡次提到《周易》,有的全称《周易》,有的简称为《易》,绝没有称之为《易象》的。由此可见,把《易象》说成《周易》并不合适。”由于孔子“述而不作”,故《易传》只是孔子所编辑,很可能《彖传》《象传》的内容就属于《易象》,因为《彖传》、《象传》都是通过“观象”解析《周易》经文的,而且从其内容可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如三千年前的西周中方鼎(中作父乙方鼎)铭文中的剥之比卦与其铭文内容契合无间,剥卦、比卦《大象传》“上以厚下安宅”、“先王以建万国、亲诸侯”正好反映了武王以德分封诸侯的情景(见剥卦解读:三千年前的中方鼎《周易》筮例)。

《易象》是文王、周公演《周易》的核心秘本(观象系辞、益卦演德,穷理尽性),《易象》不传诸侯,只藏于周王室与鲁大史氏。《周易》即《周易》古经卦爻辞,其直接作用是卜筮。《周易》以其卜筮之用流传诸侯,为《三易》共用的《说卦传》资料附于《周易》之后,作卜筮取象之用。《论语·述而》“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是孔子晚年68岁归鲁以后学《易》的追悔之言,为什么说“五十以学《易》”呢?因为孔子51岁出仕为中都宰,52岁由中都宰升小司空,后升大司寇,摄相事。这时候的孔子因身居高官是有条件接触《易象》秘笈的,但孔子因公务繁忙,一心想着削弱三桓、堕三都,而无暇顾及《易象》一书了。《史记·孔子世家》云: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帛书《要》篇:子曰:吾好学而纔闻要,安得益吾年乎?(我喜好《周易》,刚刚肤浅地领悟到了一点《周易》之要道,如何能增加我的年寿呢?)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孔子晚年喜好《周易》,居家时《周易》放在席子上,出行时装在口袋里。)细读《史记·孔子世家》之叙事顺序:孔子在鲁定公十三年(公元前年,孔子55岁)离开鲁国,周游列国,“凡十四年而反乎鲁”,即鲁哀公十一年(公元前年,孔子68岁),“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于是序《书》删《诗》,定正礼乐,随后才记“孔子晚而喜《易》”之事。此孔子68岁以后研《易》之明证。)

孔子早年当然学过《易》,不过那是公布于世的《周易》通行本古经,不是《易象》原始秘本,归鲁以后年近70岁的孔子,得到了《易象》原始秘本之后,终于发现了《周易》的奥秘,故帛书《要》篇引孔子曰:“吾好学而纔闻要,安得益吾年乎?”

孔子后悔早年五十岁左右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没有利用职务之便到鲁大史氏去研习《易象》(五十以学《易》),致使“堕三都”半途而废,被迫周游列国十四年(此谓之一生之“大过”),“假我数年”或“加我数年”皆追悔之言,晚年的孔子于是废寝忘食地研究《易象》,“居则在席,行则在橐”,《周易》一书时刻不离身,体现了孔子求悟《易象》的迫切之情和补过之意。为了让后人知道《周易》的真谛,孔子晚年把《易象》和学习体会整理为《易传》即《十翼》,《易象》是《十翼》的原始材料。

《周易》即《易经》,是中华传统经典之一,相传系周文王姬昌所作。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内容极其丰富,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在古代,《易经》一直都为群经之首,设教之书。

孔子好《易》,晚年读后,内自讼,觉得假如自己能早读这本书,就可以减少过去的很多过错。人不怕有过,怕就怕不敢承认,不敢直面,孔子是一个极真诚的人,他坦白自己过去犯了不少错,并且还承认这些错本是可以避免的。孔子痴迷于《易》,《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过记载,说孔子“读《易》,韦编三绝”。他非常喜欢读《周易》,都曾把穿竹简的牛皮条翻断了很多次。

春秋时期,受孔子影响,官学开始逐渐演变为民间私学。《易》学前后相因,递变发展,百家之学兴,《易》学乃随之发生分化,但《易》在百家学派中的地位仍然举足轻重。自孔子赞《易》以后,《周易》被儒门奉为儒门圣典,六经之首。

孔子说:“如果让我年轻几岁,五十岁就开始深入学《易》,那过去很多大的过错就可以避免了。”

最后,我们大家一起再读一遍: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