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的孔子,为何被10岁小孩怼得哑口

补骨脂注射液副作用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325479.html

《列子·汤问》记载了一则十分有意思、但又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情:杰出的儒学创始人、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博学多才的大学问家、伟大的圣人孔子遭遇了一次人设崩塌:被两个10岁小儿讥讽为:谁说你有学问?

事情是这样的:孔子一次东游,遇到两个小儿在争论一个问题,争得不可开交。孔子听罢便停住了脚步,心想:天下以和为贵,害莫大于乱啊,该我这个博学多才的圣人出场做一锤定音的裁决了,于是赶紧过去凑热闹。

见到如雷贯耳的大学问家过来了,两小儿像是见到救星一般,吵着要孔子过来“主持公道”。孔子摆摆手,示意他们不要激动,声称在他做出终极裁决之前,得先了解清楚他们到底在争论个啥?

一个小儿马上说:“我们在争论太阳离我们远近的问题。我认为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上太阳特别大,不是距离越近,东西看起来就越大吗?”

另一个小儿听后马上反驳:“我觉得是中午的太阳离我们近,因为中午太阳特别热,不是距离越近,温度就越高吗?”

孔子一听傻眼了,这都啥问题啊?怎么不是礼、智、仁、义、信一类的治国方略?问题明显超纲了嘛。但是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不回答也太没面子了,于是脑袋神经立马全开,还是想不到答案,这可急死了。

孔子越着急就越想不出来,看来这一次大学问家的人设不崩塌都不行。两个小儿见到孔子被“怼”得哑口无言,立在原地急出了一身汗,顿时讥讽了起来:“谁说你是有学问的人?”

为了防止偏执的儒家卫士说我诋毁造谣,我特别将这则《两小儿辩日》的原文摘抄如下: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曰:“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生存压力巨大,小孩不会有什么童年,男孩到了二十岁、女孩到了十五岁就要举办成人礼,意味着要步入成人的世界挑起家庭大梁。不会像现在的人,明显一把年纪了,还在女主播娇滴滴的声音中,一口一个“男生、女生”喊个不停,幻想着一辈子长不大。

古代小儿一般指的是10岁以下,故而也有“黄口小儿”一说。列御寇在写这则故事时,给的题目是《两小儿辩日》,那就表明,这两个“怼”得孔子哑口无言的“黄口小儿”,年龄必定不会超过10岁。

孔子作为一代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圣人,一般的提问必定口若悬河。不必说“礼”、“德”一类的热门强项,即便是冷门的生物学,孔子也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论语》中大量记载了他谈及牛、羊、马、犬、虎、豹、鱼、鸡、狐、貉的言论就是明证。

甚至对于龙这种“见首不见尾”的神奇生物,北京故宫博物院杨静荣撰写的《龙之源》中也认定他非常熟悉,并用“合而成体、散而成章”来表达出了孔子对龙的看法。这种将龙当作气体的处理方式甚是神奇,反映出了孔子确实博览群书、眼光毒辣,因为直到21世纪,经过科学多年研究之后,关于龙是气体的观点,才在《我亲眼目睹蛟龙盘踞地球》一书中唯一体现出来了,这也进一步印证了孔子的博学多才之处。

但就是这么一位世人公认的大学问家,影响后世千年的大思想家,为何面对两个10岁小儿讨论的日常“小问题”,会被怼得哑口无言?从实际情况来看,孔子“不能决也”并不是谦虚,而是真不会。

原因很明显:问题真的超纲,因为两小儿讨论的太阳离地球远近的问题,真跟中国传统文化主流的“人心”、“治国”没一点关系,它是一个科学层面上的问题。

那么问题又来了:前文不是说了孔子在生物学方面也造诣颇深的吗?即便天体力学孔子闻所未闻,但依靠孔子的聪慧,加上他对生物学的阶跃式感悟,回答两个10岁小孩提出的问题,还不是易如反掌。

很可惜,这涉及到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逻辑推导,而这又是孔子的短板,并且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明极具缺乏的养分。

《史记·孔子世家》中有记载:吴国伐越期间,毁坏了越过都城会稽,得到一块人骨。吴王便派使者来问孔子:“人的骨头,数谁的最大?”孔子说:“大禹在会稽山召集众神,防风人延误了时期,大禹下令将他杀死并且陈尸示众。防风氏的一节骨头就占满一车,他的骨头最大了。”

吴国使者再问:“谁是神呢?”孔子说:“山川的神灵都隶属于王。”使者又问:“人最长的有多长?”孔子说:“憔尧氏身长三尺,短到了极点。最长的不过十倍于此,这是数字上的极限。”使者连连称赞:“高明啊,圣人!”

从以上孔子的“答记者问”中可以看出,吴国使者问的问题也都是科学层面上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孔子没有哑口无言,而是从容不迫地滔滔不绝回答了起来,不愧于大思想家、大学问家的称号,守住了自己的人设。

但是细究起来,却也疑点重重,禁不起逻辑推导:首先不论人的骨头是不是能够占满一车,即便真有这么高大壮硕的人类,按照一节骨头占据一车这样的前提,并且将这节骨头认定为人类最长的大腿骨,那么整个人类的长度差不多是4条大腿骨长,也就是四辆车的长度。

据考证,古代拉货车的车厢一般长度为3~4米,结合我小时候拉的板车长度,这里认定货车长度为3.5m,那么防风氏身高必定达到了14m。但是孔子又说了,10倍憔尧氏三尺身长的高度最高,也就是三丈,不到10m是数字上的极限,这不前后矛盾吗?

仅此一小例,就可以让孔子的大学问家人设再次崩塌一次。但是可悲的是,吴国使者听了孔子这般禁不起逻辑推敲的话语,居然连连说高明,不得不说这是整个中华民族的悲哀。

中华民族之所以几千年都抱着这种进不起来逻辑推敲的理论不放,原因很简单,中华文明自古施行的都是人治。所谓的人治,是让中华老百姓都围着某位君主、某位大思想家转,一切以他为马首是瞻,他说啥就是啥,他说太阳从西边升起来,底下人就得想办法把它实现到位,而不是以客观存在的规律办事,如此,中华文明在几千年发展过程中隐藏了巨大的隐患,积攒到近代出现大爆发也就不言而喻了。

反观《两小儿辩日》这则小故事,两个小儿问的问题都是客观事物,而且极具逻辑思辨特点。这恰恰就是孔子的弱项,问题不仅严重超纲,而且怎么还涉及到烧脑的逻辑推导?孔子人设崩塌、被两个10岁小儿讥讽为:谁说你有学问?必定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换个角度,假如两个小儿在辩论礼仪、治国方面的问题,想想孔子的表情:必定拿出正襟危坐、权威泰斗的模样,滔滔不绝地讲述三天三夜估计也不停歇,但是若仔细推敲,你会发现:大部分言论都是“你必须这样这样做”一类的说教之语。

尊重并且按照事物的客观规律办事,杜绝以某个人为核心、没有逻辑思维的“思想禁锢”,是工业革命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51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