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朝的建立者,但是他所建立秦王朝却在短短十五年后轰然倒塌。经过春秋时期诸侯混战、战国时期七雄争霸,最后脱颖而出、完成统一大业的秦国,在由其统治者建立新王朝后,却在短期内走到了历史的终点,这就不断引起后世的讨论与反思。
在探讨的过程中,绝大部分人都认为,秦朝短命而亡与其统治者的残暴有很大的关系,作为建立者的秦始皇也被批判了数千年。司马迁曾这样评价秦始皇道:“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那么秦始皇真的像大家说的那样残暴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一、具备足够的才略,是历史挑选的统一完成者
秦始皇十三岁即位,二十一岁亲政,三十九岁完成统一大业,对于帝王之术有足够的掌握。我们无法否认,秦国能够被历史选作完成统一大业的国家,秦王嬴政之前的诸王做了很好的铺垫,使秦国具备足够的经济、军事等实力来与各国抗衡。但是最后完成统一,建立秦王朝的嬴政在最后阶段的完成中,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年少即位的始皇,朝中大权掌握在吕不韦的手中,虽然他本人胸怀大志,但是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局势,并不贸然犯险,而是默默地积攒羽毛,等到了真正具备亲政资格时,毫不留情地清理掉曾经权倾朝野的吕不韦等的势力,完全掌控秦国的统治权。年纪轻轻就具备老成的政治手段,我们不得不承认,始皇是一位极有天赋的君王。
他十分崇信法家思想,将商鞅变法时期的诸多措施进一步巩固发展,为后来秦朝建立后国家机构的正常运行积攒了经验。在其统一六国之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北击匈奴,南抚夷越,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后来中国最基本的疆域版图,这具有极重要的历史意义,是我们无法因为他推行严刑峻法、高强度劳役人民而否认的。
虽然始皇致力于建立至高无上的权威,但是他并非绝对地刚愎自用,反之,能够采纳臣下正确的建议或者及时更正错误的决策。如在统一后期,韩国为了获得更多的苟延残喘之日,派遣水工郑国前往秦国,以修建灌溉工程来行使疲秦之计。后来被秦发觉,秦国的宗室贵族们便坐不住了,准备借机将所有的外国之士驱逐出秦国,以遍掌握秦国大权。
他们对秦王嬴政说道:“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始皇开始认为这些宗室大臣说的很有道理,便下令驱逐客卿,当时的李斯也在被驱逐之列,他自然不愿意就这样离开秦国,于是写下了著名的《谏逐客书》,上呈始皇。看完《谏逐客书》的始皇,对李斯的观点很是认同,去除之前下达的逐客令,并派人追回李斯,加以重用。
试想,如果当时的始皇完全听不进去李斯的话,一意孤行地把所有的外国客卿驱逐出秦国,当时的秦国会是怎样的状况。虽然其他六国的国力已经无法与秦国相匹敌,但是秦国并不能轻轻松松地完成统一大业。若没有智士的出谋划策,秦国在统一的这条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可就无法保证了。
也正是始皇有清醒的头脑,及时更改错误决策,秦国才能稳步实现统一。这样的例子不止一例,在此不一一赘述。我们不得不承认,始皇具备足够的能力成为最后完成统一的那个人,他很好地把握住了成熟的时机,在对外作战中有足够的胆魄,当机立断,灭掉六国。这是我们无法因为他建立秦朝后推行的一些不当措施而否定的。
二、推行各项统一措施,加强各地区、各民族联系
秦始皇在完成统一之后,面对的首要问题便是如何消除因长期分裂而形成的各种差异情况。为了保证各领域的正常运行,他推行了一系列消除差异、加强统一的措施,有些内容对于日后整个中华民族的长远、连续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接下来我们就挑选文化、经济等方面作简要概述。
在文化方面,比较突出的一点便是“书同文”这一措施。在秦统一之前,各国的文字不一,各具本国特色,秦统一之后,文字不同的不便日益凸显,不利于政令文书通行全国。于是始皇命丞相李斯等开展文字统一工作,以秦文为基础,结合诸国文字,创造出小篆这一字体作为官方通行的文字,后来还出现了更为简洁的隶书作为大家通用的文字。
文字的统一,使秦国的各项措施能够很好地传达到各地执行,从这一角度来看,是有利于巩固秦王朝的统一的。对于整个中华民族而言,文字的统一则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中国疆域广阔,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们在生活习惯等方面均会存在差异,中国大地上存在多种各具特色的方言,但是我们仍旧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文字的统一功不可没。
处于当今世界的我们,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这一点。我们来到某个地区,虽然当地的方言可能完全听不懂,但是因为有共同的文字,便可以相互交流、沟通。(当然还有特色存在,本文暂不作探讨)那么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始皇的“书同文”政策起了不可否认的重要作用。
在经济方面,始皇在原秦国商鞅颁行度量衡标准的基础上,将度量衡标准推行到全国各地。战国七雄并立时期,各国的度量衡标准各有不同,在实际的经济交往中造成了诸多不便,那么统一后的秦王朝,要着力解决这一问题。经济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片刻滞停不得。
于是,秦始皇采取强制性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统一的度量衡标准,并制定标准的度量衡器作为参照。如此一来,各地在经济交往的过程中,有了统一的规制,也就避免了因度量差异出现的摩擦,巩固统一的同时,也稳定了社会秩序。这一措施,为后世王朝经济规制的颁行提供了经验和基础,直到现今,对我们的经济生活仍有一定的影响。
三、建立起中国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框架
秦王朝建立以后,秦始皇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行了一系列措施,勾勒出了大一统王朝的基本框架,日后的王朝统治,基本上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加以填充、修正的,从这一意义上而言,始皇的这些政策极具开创性的意义。下文以政治机构的建立为重点展开阐述。
战国时期,经过一系列的变法、改革运动,中央集权体制基本已在各国初步建立,但是仍有诸多不成熟的地方。始皇建立秦王朝以后,在原有的中央集权制基础上,进一步加以深化,中国封建王朝的基本政治框架至此建立。始皇开创皇帝一词,确立了中国政治体系中处在金字塔顶端的皇帝的至高无上的权威,建立起一套严格的君臣体系。
在中央政治机构中,形成了以三公九卿为主的官职系统,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他们各司其职,相互牵制,最终的决断权在始皇手中,九卿则负责具体的事物处理。在地方上,则全面推行郡县制,哪怕是在岭南等边远之地,依旧设郡县管理,郡县制的全面推行,将全国各地都置于中央的直接掌控之下,加强对各地的控制。
当时的秦朝,已经是一个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对于不同的民族,始皇并没有死板地按照相同的治理措施进行管理,而是专门设置相应的官员解决相应问题。这一点在日后王朝的治理中,我们仍能看到延续,虽然具体统治政策可能有所不同,但究其本质,相似之处颇多。始皇对于边疆地区的重视以及多民族问题的处理,对后世产生一定影响。
作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创者,秦始皇无疑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在前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建立起日后封建王朝的基本道路。正因为他在基本框架的构建上,采取了较为正确的措施,将大家引上了正确的历史轨道,后代王朝发展虽充满曲折与传奇,但终归沿着历史道路前进,发展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结语:
秦始皇是一位充满争议的历史人物,曾经一度被打上暴君的称号,被批判地一无是处,作为典型的治理国家的反面教材。他在统治的过程中,确实过度迷信法家的思想,不懂得惜民、滥用民力,对于国家建设操之过急,导致大量劳动力离开土地生产,造成全面崩盘。但是他在统一过程中、以及统一后的国家构建上,还是有诸多值得称赞之处的,不能一概而论。
参考资料:
《史记·秦始皇本纪》《史记·李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