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有乔木
公元前年,秦始皇在咸阳举行了一场宴会。宴会上,博士淳于越向秦始皇提出恢复古制,效法周朝,分封诸侯。淳于越认为,商朝、周朝之所以统治达一千余年,正是因为分封了子弟和功臣。
淳于越的观点遭到了丞相李斯的反对。李斯认为,周朝正是因为分封诸侯,才导致诸侯之间相互征伐,天下大乱。只有推行郡县制,才可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
李斯还提出了焚烧古书的建议。除了《秦纪》以外的列国史记,还有非官藏的《诗》、《书》和百家语,一并焚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不到30天,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的只有官藏的书籍。
焚书事件的第二年,又发生了“坑儒”事件。据说是因为秦始皇想求长生不老药,方士侯生、卢生答应为秦始皇寻找。后来,侯生、卢生求药失败,逃之夭夭。他们还在背后诽谤秦始皇,秦始皇大怒,下令追查,并逮捕了余相关人员,活埋于咸阳。这就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那么,历史上的“焚书坑儒”,到底是什么呢?
01、“焚书坑儒”一词的由来
“焚书坑儒”不是一个事件,“焚书”和“坑儒”是在不同时间、不同背景下发生的两件事。“焚书坑儒”是西汉后的说法。
《史记·儒林列传》记载:“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古文尚书》有篇“孔安国序”,序里记载:“秦始皇,灭先代典籍,焚书坑儒,天下学士,逃难解散。”这或许是“焚书坑儒”一词的最早出处。
02、秦始皇没有烧尽天下书籍,官藏之书并没有烧。而且,历史上的烧书事件并不只有秦始皇这一次
《史记》记载:“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
也就是说,秦始皇烧的都是非皇家所藏的私藏书籍,官藏的书籍并没有烧。秦始皇在烧书的时候,还留下了医药、卜筮、农家经典等实用性书籍。
也有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替项羽背了黑锅,宣称书籍是项羽在火烧阿房宫的过程中,连同书籍也一起焚毁了。比如刘大櫆在《焚书辩》中说:“博士之所藏具在,未尝烧也。……六经之亡非秦亡之也,汉亡之也。”“书之焚,非李斯之罪,而项籍之罪也。”
在中国历史上,烧书事件也不只秦始皇这一次。项羽火烧阿房宫算一次。其实,早在秦孝公实行商鞅变法的时候,也焚过书。《韩非子·和氏》记载:“商君教秦孝公燔《诗》、《书》而明法令。”
可见,商鞅很可能是历史上的烧书第一人。
乾隆继位后,为了控制思想,也烧掉了大量批判朝廷的书籍,又烧掉了宣扬所谓平权思想的书。这个事件,在中国文学史上也是一场毁灭性的灾难。
03、秦始皇坑的主要是方士,只不过也包含了一些儒生
秦始皇之所以坑“儒”,是因为侯生、卢生求长生不老药而不得,逃之夭夭。并且在六国贵族中到处宣扬秦始皇的不是,说秦始皇刚戾自用,贪于权势等等。侯生和卢生无疑是犯了欺君之罪。秦始皇知道后大怒,下令搜查审讯,并抓获了多相关人员,活埋在咸阳。
那么,秦始皇坑的是术士,还是儒生?
在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被坑杀的人都称为“生”,“生”就是儒生。但是,在汉代以前,术士也可以叫“生”。所以,秦始皇坑杀的,只不过是一些术士而已。人们之所以认为秦始皇坑“儒”,是因为汉代的人把“儒生”也称为“生”,从而造成了误解。
不过,也有人提出疑问。《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记载:“始皇长子扶苏谏曰:‘天下初定,远方黔首未集,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唯上察之。’始皇怒,使扶苏北监蒙恬于上郡。”“诸生皆诵法孔子”,意思说“诸生”指的是“儒生“?这不就跟前面的结论矛盾了吗?
这也许是有一些儒生,为了投秦始皇求仙药的喜好,混进了术士的队伍里,从而博取名利。还有,术士也有一些读书人,他们也读一些儒家经典。
秦始皇在“坑术士”的过程中,难免也会伤及无辜,错杀了一些儒生。
所以,真实的秦始皇,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残暴。
总结:综上所述,秦始皇确实焚过书,但是并没有烧尽天下书籍,官藏的书籍和一些实用性书籍并没有烧;秦始皇坑的是术士,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儒生。秦始皇暴戾的形象,或许是后世儒生的刻意抹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