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林洲走进古镇均川均川采风作品之五

人,在一个地方待的时间久了,难免会产生感情。而一旦离开,又会心存念想,总想找个机会回去看看,这不,小满时节,我就随同随县作协的兄弟姐妹们走进了自己曾经工作过的古镇均川,通过零距离的接触,让我重新对这里的一街一巷、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以及风土人情有了更深的认识。

聆听“金船”传说

据说,均川,得名于“金船”这一美丽动人的古老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均川九龙岗上,有一个泉眼叫龙玉泉,泉眼下面的五百河里有一个深潭,丢块石头,三天三夜沉不到底。有个学生特别喜爱养蜘蛛,人称“蜘蛛迷”,不论刮风下雨,总爱把蜘蛛用木箱装着带在身边,直到将蜘蛛喂养到宾盘大。一天,一位卜卦先生对“蜘蛛迷”说:“龙玉泉长大水冒出一条金船冲到五百河里,借你的蜘蛛可捕捞之。”“蜘蛛迷”便将蜘蛛放于河中,果然网起一条金船。“蜘蛛迷”见蜘蛛很累,便帮忙拉丝。不料丝断,船沉于潭底,蜘蛛气死了。

不知又过了多少年,金船上的泥土渐渐长凸起来,变成一马平川,以后人们便在这块宝地上建了镇子,取名为金船,年代久了演变为均川。

历史长河中的均川

有学者考证,南北朝的裴骃先生在《史记集解三家注索隐正义》中说:正义均州故城在随州西南五十里,盖均陵也。《史记》第六十九卷·苏秦列传第九《苏代约燕王》中燕王的一句话。史记原文:“残均陵、塞鄳隘茍利扵楚寡人如自有之。”意思是摧毁均陵,围困鄳隘,假如对楚国有利,那就像我占有它一样高兴。而西南五十里,就是现在的均川镇。可知均川集镇即均州故城均陵,距今已有约年的历史。

据《随州志》载,均川在秦、汉、三国时,就有建置,属南阳郡随县管,明清年间,废县入随州。据当地老人讲,民国时,均川东街有过街牌坊一座,上有“古均川”三字,相传唐太宗日游大洪山,夜宿古均川时亲笔手书,有“均川古镇”之称。

至于均川建镇何时虽无从考证,但从建国后在熊家崖、刘家崖出土的10余处战国时代青铜器铭文考察研究,那时均川属曾国,具有集镇规模,迄今已有余年。

据文物部门专家在魏家畈村、贺氏祠村黄家岗、珍珠庙村庙儿湾遗址和长里岗村刘家台群墓发现的大量石器文物,推断在均河两岸约2公里这一带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7处,以贺氏祠村黄家岗遗址规模最大,时代跨度最长,文化遗址最丰。年以来,在贺氏祠熊家老湾有3次青铜出土,尤其是年出土的铜器有15件,其中8件铸有铭文,经鉴定,这批铜器出自西周晚期与春秋初期之间。年11月,考古人员又在贺氏祠村3组发现一批旧石器,有石斧1件,下端经人工双面砸制,使用痕迹明显。尖状器2件,尖端为2至3厘米,砸制和使用痕迹明显。石刀2件,刀口薄而锋利。还有石刮、梯形石铲1件。据当地老人介绍,这里传说叫“皇城冈”,原有很多房子,曾是楚庄王一座“行宫”,出土过青铜戈,汉代铜钱。

穿越古均老街

在镇子西头,至今保留着一片古老的建筑群,那就是均川老街。老街门对门地随弯而建,里面大多是上个世纪的旧房,过去上门板作为口面商铺的那种,那些木板经过风霜的洗礼,显露出一种陈旧的暗灰色;青砖布瓦封火墙,伴着长满绿苔的墙面和没有玻璃敞开的木头窗,泛着岁月的沧桑;青石板铺就的路面,磨出了别样的光泽;几栋新楼房夹杂其间,似有“万绿丛中一点红”的味道;几位白发老人悠闲地坐在门口,陪着坐椅下慵懒的小花猫静静地晒着太阳;还有那沿街大门上写着“古均街”字样的门牌编号,似乎正在向人们诉说着那个久远时代的故事。

此时,同行的傲冬和孤侠文剑突然指向一个地方,说那里就是他们儿时住居、玩耍的地方,属过去的老区公所,引得摄影师东方海麟和飞天的一通狂拍,让我们共同记住了“古均街82号”。

“这缝被子的针多少钱一包呀,能零卖不?”“2元一包,能零卖。”循声买卖双方的一问一答,我开始注意到,狭窄的街道两旁还有店铺,白色的遮阳伞或遮阳棚下面,依旧摆放着那些针头线脑的日杂小百货,给我带来一种久违的亲切感……

一阵紧似一阵“当、当当”的敲打声,让我在张望中发现一个被烘炉熏黑了墙壁的老铁匠铺,飞溅的铁花过后,老铁匠拿出自己被列入随县传统技艺名录的文件给我们看,说他是传统铁器制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并为我们讲述了他门口摆放的那枚日本人修兵器所遗留下来的铁墩子的历史,让我们不得不为他几十年来的一直坚守点赞!

还有那铁匠铺对面的篾匠铺,不远处的手工刻字社、理发店,牛行和猪儿行等等,不时勾起同行者的记忆……

学习“愚公”精神

均川有个有名的村落叫龙泉村,因住着一位被称为当代愚公的人,而远近闻名。

去龙泉村看望“当代愚公”——包贻清,近距离的感受一名83岁老共产党员的精神境界和朴实情怀,是我们这次出行的一大收获。

在与老人的交谈中,得知20多年前,他为了留住孩子,也为了方便出行,靠着曾经在上水利修水渠的一些知识底子,带领三个儿子,利用铁锤、钢钎、板车、炸药等一些简单的工具,通过三点一线,花了近三年的时间,在自家后山上如蚂蚁啃骨头般地啃出了一个长43米,宽1.5米,高2米的山洞。用老人的话说,刚开始打洞的时候有一个比较长的钢钎,大约有两米长,结果洞打完,这个钢钎只剩下二三十公分长了,镐子也挖坏几把,板车内外胎换了又换。现在好了,山洞通了,不仅人、畜可以行走,而且小型农机也能来回通行。

随行的村领导告诉我们,以前这个洞没修之前,村民从山上弯着走每天要多走七、八里路,这个山洞修好后方便了20余户村民的生产生活。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均川有这样一处山洞,有这样一个留守的执着老人,纷纷慕名前来参观,均川镇也准备将这里规划开发成一个景点,让大家都来学习老人这种新时代的“愚公”精神。

均川印象

灿烂的历史文化,深厚的人文精神,令均川人骄傲。多少年来,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均川人,他们凭借古时“金船”的灵气,与时俱进,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均川的面貌。

如今,当你在均河南岸登高远眺,古镇新姿尽收眼底:一幢幢依山傍水的楼房拨地而起,鳞次栉比;一座座新厂比肩而立,机声隆隆;一条条形似彩带的街道,干净整洁;一辆辆豪华轿车来来往往,穿梭于大街之上……特别是每当夜幕降临,人们不再习惯过去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旧俗,纷纷走出家门,上街跳起了广场舞,过上快乐的夜生活。

据了解,均川镇正全力以赴抓好项目发展,筑牢经济发展“底盘”,始终致力于当好“现代农港”主力军,打造农业产业强镇。截止目前,一个计划总投资3.2亿元,辐射龙泉村等3个村,拟用5年时间发展集花海、民宿、现代农业于一体的东润紫海田园综合体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中;一个以共富牧业为依托,全面实施“楼房养猪”立体式养殖,力争在5年内建成年出栏50万头育肥猪的现代化、生态化、智能化生猪养殖全产业链条,成为随州市最大的牲猪养殖示范基地,正在一步一步地实现……

春秋轮转,世纪更替。如今,聪明、勤劳的均川人,正驾驶着“金船”向着更幸福、更美好的明天扬帆远航。

作者简介:

卢林洲,网名:福林绿洲,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随州市作家协会会员、随县作家协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随南山语》。

《神农文艺》为随县作家协会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3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