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二十四史史记261外宽内深公孙

北京中科白殿疯医院在哪 http://www.yunweituan.com/

汉初丞相大多为功臣和功臣之后,常与皇帝争权。至雄才大略的汉武帝,推行大一统政策,不能容忍相权的挑战,于是提拔地位低微之人为相,以便控制,公孙弘即是其中的代表。史书说公孙弘外示宽俭,内怀嫉妒,又说他智足饰奸,苟合取容。公孙弘以后为相者十余人,除石庆善终外都被武帝诛杀,由此可见一斑。

汉初郡国并行,公孙弘是齐地淄川国薛县人,名弘字季。他年轻时在薛县当过狱吏,因为有罪被免官。由于家贫,便到海边牧猪。四十多岁时才学习《春秋》,公孙弘生母去世,以奉养后母孝谨而闻名。后母去世,他守孝三年。

建元元年,汉武帝即位之初就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此时已六十岁,以贤良被征为博士。后来他奉命出使匈奴,回来向武帝汇报时不合皇帝的心意,武帝发怒,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借口有病,免官归家。

武帝元光五年,又下诏书征召文学,淄川国再次推荐公孙弘。公孙弘已经七十岁了,就婉拒推荐他的人说,我曾经被征召过,因无能而被罢官,就不要再推举我了。但淄川国坚决推举公孙弘,他只好再次入京,到了太常那里。太常令所征儒士百余人对策,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下等。

公孙弘的对策文章被送到汉武帝那里后,却得到武帝的赏识,并把他的对策擢为第一。公孙弘受到召见,武帝见他年龄虽大而状貌甚丽,就拜其为博士。当时,汉武帝正决定开通西南夷的道路,设置郡县,巴蜀之人因之甚苦。武帝命公孙弘去视察,公孙弘归来汇报,极力否定西南夷之地无用,不值得开发,但武帝没有采纳他的意见。

公孙弘为人恢奇多闻,经常说人主的缺点在于心胸不够宽广,人臣的毛病在于不知节俭。公孙弘睡觉盖布被,吃饭最多吃一种肉菜。每次上朝议事,他总是陈述各种情况,让皇上自己去做判断,既不当面否定,也不在朝廷上争论。武帝认为他为人敦厚,善于言论,又熟悉文法吏事,且能饰以儒术,因此对他甚为满意。

两年之内,公孙弘官至左内史。公孙弘向皇帝奏事,如不被采纳,则不再辩白。公孙弘和主爵都尉汲黯回答皇帝问题时,总是汲黯先发言,然后公孙弘再说。武帝因此常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他的地位也逐渐显贵。公孙弘曾经与公卿们约好一起进言,但到了皇上面前,他却斟酌皇帝的意旨而违背当初的约定。汲黯气愤地在朝堂上指责公孙弘说:“齐人多诈而无情实”,说好的事又违背,不是忠诚之人,但武帝却更加欣赏公孙弘。

元朔三年,张欧免职,公孙弘当上了御史大夫。当时,汉武帝通西南夷,东置沧海郡,北筑朔方城。公孙弘屡次劝谏,认为这些举动是为了无用之地而使国家疲敝。武帝让朱买臣等人来说明设置朔方郡的好处以诘难公孙弘。朱买臣向公孙弘提了十个问题,公孙弘知道汉武帝的意思,就假作一个也答不上来,并承认错误说,山东鄙人,不知开发边境的好处。

汲黯又批评公孙弘,说他位在三公,俸禄非常多,却生活极其俭朴,这是做样子骗人。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就承认说自己的确有沽名钓誉的心理。但又补充说,九卿中与我最为要好的就是汲黯,所以他才能深刻指出我的缺点。如果没有汲黯的忠诚,陛下肯定听不到这些话啊。武帝由此更认为公孙弘谦恭有礼,最后竟让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其为平津侯。

司马迁说,公孙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那些和他有矛盾的人,公孙弘仍然表面上与他们交好,但暗中却想方设法设计加祸。比如进言杀主父偃,以及使董仲舒为胶西国相,都是公孙弘的主意。公孙弘衣食方面都很简单,而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供养朋友和门客,士人以此贤之。

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查党羽甚急。公孙弘此时病重,于是上书给皇帝,说自己无功封侯,官至丞相,应当好好辅佐皇帝。现在有诸侯反叛朝廷,是自己不称职的结果,自己能力不足,又身体有病,担心无法报答国家和皇帝,所以请求辞职,为贤者让路。武帝好言答复,并赐给他牛酒布帛让他继续休养。几个月后,公孙弘病情好转,继续处理政事。

元狩二年,公孙弘死在丞相任上,其子公孙度嗣为平津侯。公孙度为山阳太守十余年,坐法失侯。

诗曰:待士声名画饼虚,天资多忌与人疏。未闻东阁升贤者,已见胶西置仲舒。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22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