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说起讲义气的故事,总是会提到梁山的好汉和隋唐演义中的英雄;但说起不讲义气的故事,也总是会提到梁山的好汉和瓦岗寨的英雄。世界上的事往往如此,开始的时候如胶似漆,后来却形同陌路,甚至反目成仇。所以有一句让人伤感的话,叫作“人生若只如初见”。秦末汉初时张耳陈余的故事,就是这样让后人生出无限的感慨。
张耳是魏国大梁人,他年轻的时候做过信陵君的门客。张耳曾亡命在外,流亡到外黄。外黄有一富家,他的女儿长得极美,却嫁了一个平庸的丈夫。她对丈夫不满,就逃离了夫家,去投奔父亲旧时的宾客。她父亲的旧宾客与张耳熟识,就对这个女人说,你说要找个贤能的丈夫,张耳就是这样的人,你嫁给他吧。这个女人就改嫁给了张耳。
张耳从此得到妻子家的大力资助,得以招致千里以外的宾客。张耳后来做了外黄令,名声就更大了。陈余也是大梁人,好儒术,数次游历于赵国的苦陉。有位富人公乘氏把女儿嫁给了他,也是因为知道陈余不是庸人。陈余年轻,父事张耳,两人为刎颈之交。
秦国灭魏国时,张耳家在外黄,汉高祖刘邦为布衣时,曾几度追随张耳,在张耳家住过几个月。秦灭魏之后的几年,朝廷听说这两个人是魏国的名士,就悬赏通缉二人,捉住张耳的赏千金,捉住陈余的赏五百金。张耳、陈余于是改换姓名逃到陈地,为里监门以谋生。
两人相对而处。里中小吏曾因陈余有过失而鞭打他,陈余想起来反抗,张耳用脚踩他,示意他忍着挨打。小吏走后,张耳把陈余带到桑树下责备他说,当初我是跟你怎么说的,难道现在因为小小的屈辱,就要因此而丧命在小吏身上吗?陈余认为他说得对。秦国悬赏二人,他们还利用自己的身份向大家传达这件事。
陈涉起事于蕲,攻下陈地,有军队数万人。张耳、陈余求见陈涉,陈涉及其左右都听说过张耳、陈余的才能,可惜未曾见过面,此时得以相见大喜。陈地的豪杰父老劝陈涉说,将军披坚执锐,率士卒诛暴秦,恢复楚国,存亡绝续,功德可以称王,并监临天下将领,请您自立为楚王。
陈涉征求张耳、陈余的看法,二人回答说,秦国无道,灭亡六国,克剥百姓。将军瞋目张胆,出万死不顾一生之计,为天下扫除无道,但如果现在称王,就变成了在天下人面前表露自己的私心。希望将军暂时不要称王,而是赶快率兵西进。同时派人立六国之后,为自己树援,给秦国树敌。这样秦国的敌人到处都是,秦镇压的力量就会削弱。您可以趁此机会攻占咸阳,然后向诸侯发号施令。诸侯亡而得立,您再以德服之,如此则帝业成矣。
陈涉没有听从张耳、陈余的建议,自立为王。陈余又进谏说,大王现在派出梁、楚的军队西进,想要攻破函谷关,却没有考虑收复黄河以北,我曾游历赵地,熟悉那里的豪杰和和地理形势,我希望您派给我一支军队,我为您北略赵地。于是陈胜派自己的故交,陈地人武臣为将军,邵骚为护军,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拨给他们三千人马北略赵地。
武臣等从白马津渡过黄河,对河北诸县豪杰宣传说,秦为乱政残害天下,已经几十年了。北有长城之役,南有五岭之戍,内外骚动,百姓疲敝,头会箕敛,以供军费,财匮力尽,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陈王振臂高呼,首倡天下,今已在楚地称王,地方两千里,天下无不响应。如今家自为怒,人自为斗,各报其怨而攻其仇,县杀其令丞,郡杀其守尉。
陈王既已张大楚国,在陈地称王,又派吴广、周文率领百万大军向西进攻秦国。诸位于此时而不成封侯之业者,就算不得人中豪杰,请诸位自己好好谋划吧。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现在凭借天下之力攻打无道之君,报父兄之怨,割据分封,这是不可错过的机会!赵地的豪杰们认为他们说得对,于是行军合兵,得数万人,武臣号武信君。先后攻克赵城十座,其他地方则据城坚守,不能攻下。
于是引兵向东北进攻范阳。范阳人蒯通劝范阳令说,您就快要死了,所以我来哀悼慰问您。虽然如此,却又要祝贺您因为有我蒯通而能得以复生。范阳令说,为什么说我快要死了。蒯通说,秦国法律严苛,您做范阳县令十年,孤人之子,断人之足,黥人之首,不可胜数。那些受罚者的亲人之所以没有杀掉您,是因为害怕秦国的酷法。如今天下大乱。秦国的法令不起作用了,而那些要杀你的人有了机会,这就是我来哀悼慰问您的原因。
现在各路诸侯都背叛了秦二世,武信君的大军马上杀到,而您坚守范阳,年轻人都争着要杀掉您,然后去投奔武信君。您要是快点儿派我去面见武信君游说,才有可能转祸为福。范阳令就派蒯通去见武信君说,您通过打胜仗而攻城略地,我认为不够明智。如果您能听我的建议,就能不攻而降城,不战而略地,传檄而千里,您意下如何?
武信君说,请具体解释一下。蒯通说,范阳令整顿士卒,意图死守范阳。可是他又怯而畏死,贪而重富贵,他想在其他人之前投降,又害怕您认为他是秦国任命的官吏,像以前那些城池被攻破的官吏一样被杀。然而范阳城里的年轻人也想杀掉范阳令,然后据守城池对抗您。
如果您让我带着侯印以拜范阳令,他就会把城池献给您,范阳的年轻人也就不敢再去杀他。你再让范阳令坐着彩饰豪华的车子,在燕、赵城郊行进,燕、赵之人看到后就会说,这就是先降的范阳令,得到了如此优待,则燕、赵之城可不战而降,这就是我所说的传檄而千里可定。武信君从其计,因使蒯通赐范阳令侯印。赵地闻之,不战以城下者三十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