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曾经对《史记》做出这样的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马云总会随身携带几本书,司马迁的《史记》也是他极力推荐的一本书。
我们看《史记》这本书,除了了解一些历史事件,更多的是从这些事情中得到启发,看到各种真实复杂的人性,帮助自己更好地生活。
下面讲几个《史记》中的小故事,以小见大,看到各种人情冷暖。
苏秦:穷的时候你们看不起我,富贵发达时你们就来巴结我
在《史记·苏秦列传》中记载,苏秦在鬼谷子学了门技艺后,兴致勃勃地去游说秦国。失败后,便走了很久才回到家里。因为长途跋涉,苏秦的衣服破破烂烂的,整个人像白骨精一样瘦弱。家人见到他这个模样,自然是不欢迎他回家: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
见到这样的场景,苏秦内心感叹:妻子不把我当成丈夫来看,嫂子也不把我视为小叔,父母不把我当成他们的儿子,都怪自己在外奋斗没有成绩。
于是,苏秦化悲愤为动力,发奋学习太公阴符之谋。几年后,他游说六国联合抗秦,获得成功。
后来,苏秦佩戴六国相印,衣锦还乡,可家人却一直跪在地上,不敢抬头看他。苏秦只好问嫂子:“为什么以前你们那么瞧不起我,现在却毕恭毕敬的呢?”嫂子非常诚实地回答:“因为你现在地位高,有权利,钱又多啊!”
苏秦看到这个情景感叹:同样是一个人,一旦我富贵发达了,亲戚就开始敬畏我、怕我,可一旦我又落魄贫贱了,又都看不起我,其他一般人更不用说了。
试问,身边有多少人不是像苏秦的亲人那样“嫌贫爱富”呢?
张耳与陈馀的友谊:越是最初相交深厚,一旦决裂,对另一方的怨恨越深
张耳和陈馀在少年的时候非常要好,是可以抹脖子的生死之交。二人虽然生活贫苦,但都胸怀大志,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后,张耳和陈馀加入起义军,赵国重建后,张耳为右丞相,陈馀为大将军。巨鹿之战中,秦朝军队把张耳和赵王困在巨鹿城,危急关头,张耳想到朋友陈馀,便派人向拥兵几万的陈馀求援。但是陈馀认为自己兵少,打不过秦兵,便不去支援。从此,二人的友情还是决裂。
后来,项羽成为西楚霸王,分封天下诸侯,封张耳为常山王,而陈馀只是侯。陈馀觉得张耳的功劳和自己差不多,为啥张耳就封王,自己只是封侯,项羽不就是对张耳偏心嘛!
陈馀一气之下,联合齐王田荣,调动了三个县的兵力袭击张耳,搞得张耳吓得逃跑。
确实,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这句话不仅适用于生活,在外交上也看得到。因为利益纠纷,朋友甚至亲人之间反目成仇的例子数不胜数。对于这些人性,我们知道就好。
除了上面两个故事,《史记》中还记载了许多洞察人性的故事。但可惜的是,因为《史记》是古文,许多朋友因为看不懂就不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