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史记》之《夏本纪》–司马迁
背景音乐:《琵琶语》
《夏本纪》讲述的是中华民族从氏族部落到奴隶制社会过渡的一个时期,这还要从治水的那个大禹说起。禹是鲧的儿子,而鲧乃是颛顼帝的儿子,继续向上追溯可以发现,禹其实是黄帝的玄孙。当年鲧治水不利,被舜作为“四罪”之一在东方的羽山处死,但是禹的才华并没有因为其父鲧获罪而被埋没。那时候舜向大家征集有才能的人,众人推荐禹,舜也认为禹是一个可用之才,毫不犹豫就将治水的重任委派给了禹。禹有智慧而且勤勉,做事也兢兢业业,他的言行举止就像标尺一样值得人们学习。
为了治水,禹开山破土,他“开九州,通九道,陂bēi九泽,度九山”,声势浩大,且功勋卓著。由于他一直念及父亲鲧的罪过,做起事情来更加的勤劳,治水十三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家门也不敢回去。最后,在他的指挥下,多年不治、为祸人间的水灾居然统统被引向大海。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实地考察不同地方的水土质量,从而判断当地适合养殖和种植的作物,进一步明确了不同地区向中央赋税进贡的标准,甚至还确认了各地进贡时的路线。
《史记》中很详细的介绍禹如何从帝都冀(jì)州壶口开始,一步步将洪水疏通并引入大海,我们甚至可以找到人们根据史料记载所还原的大禹治水图。司马迁如同一个地理学家,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川河流完整地以文字的形式描写出来。
我们可以来看看禹所完成的究竟是怎样宏大的工程。他治水所经过的九州包括:冀州、沇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以及雍州。治水过程中禹还在群山中生生地开辟了九条道路:第一条,从汧(qiān)山到岐山再到荆山;第二条,从壶口山到雷首山再到太岳山;第三条,从砥柱山到析城山再到王屋山;第四条,从太行山到常山再到碣石山;第五条,从西倾山到硃圉(zhūyǔ)山再到鸟鼠山,最后至太华山;第六条,从熊耳山到外方山再到桐柏山,最后至负尾山;第七条,从嶓冢(bōzhǒng)山到荆山;第八条,从内方山到大别山;第九条,从汶山到衡山再到敷浅原山。同时,大禹还疏通了九条河道:弱水、黑水、河水、漾水、江水、沇水、淮水、渭水和洛水,这里所提到的河水和江水就是黄河与长江。禹成功完成了这样伟大的治水工程,我也终于明白为什么舜虽然任命了二十二位才华卓著的能人,却偏偏认为禹的功劳最大,并且最终将首领之位禅让给了他。
平定水灾后又发生了些什么呢?我们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