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堪称经典中的经典,因为它详细的讲述了从春秋战国到后梁纪的重要历史,囊括了古人的智慧。里面各种各样鲜活的人物,帝王与臣子之间的心理博弈,真实又充满内涵。
像《资治通鉴》第二十三卷,记载了汉昭帝在位时有一次武都郡氐族人造反,然后汉昭帝就派了了三位臣子去平反,而这三位臣子是执金吾马适建,龙侯韩增,大鸿胪田广明。这看似普通又平常的命令,实际上暗含深意。
首先就是派遣的人当中,第一个是执金吾马适建。执金吾是什么,当时只是一个官职名称,前身叫中尉,主要职责就是维护当时京都长安的治安,还统领长安的北军。那么北军的实力有多强悍呢?
在刘邦死后,吕后想谋权篡位,把刘氏天下变为吕氏天下。刘邦在位时留下来的忠臣自然不肯,于是发动了诸吕之乱。当时吕后的羽翼早已丰满,如果不是靠着北军,那么周勃根本无法消灭诸吕。在巫蛊之乱爆发时,太子刘据正是急中生智控制北军巩固了自己的势力。
所以当时的北军对于整个长安都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他的负责人只有是身为皇帝的心腹,才有可能担任。所以马适建必然是汉昭帝的心腹,汉昭帝十分信任他。此人在汉昭帝派遣平反的三人组中又是位于第一,可见他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他起到的作用则是传递消息,做最终决定还有监军。
第二个就是龙候韩增,据记载,此人的爵位是继承来的。在汉代,封官授爵就是人人的终极目标,有了爵位就能高人一等,而韩增的爵位是继承祖上的,那就说明他的祖上曾受过高官,后功名显赫被封爵位。而再对比三个人,其余两人都有注明其官职,只有韩信没有,就只注明他的爵位,这种情况有两种可能。
一是马适建和田广明有官职没爵位,而韩增既有官职也有爵位。在汉代,爵位高于官职,所以在记载中爵位优先,因此官职省去。
二是韩增确实无官职,就只是个简单的侯爷。那么这样看来,韩增被派去平反的作用就是去沟通和协调,因为其父亲与祖父都做过高官,积累的政治人脉广。
最后一位就是大鸿胪田广明,在现代宣读表功人员名单时,排在最后的官职一般都是最小的,但做的事一般是最多的,我们可以来看看是不是这样。据史书记载,这位大鸿胪之前确实有带兵作战的经历,曾平定过益州叛乱,还担任过行政长官,那么他确实是进行作战和干事的,三个人分工明确,各司其职。
那我们再来分析分析汉昭帝这样安排的用意,将马适建放到第一位,他的作用主要是上传下达。而他们三个人率领的可是一批囚徒去平反,想象一下,要是在路途中,或者在战争中,队伍里有人趁机造反或者混乱中失去控制,这就需要及时把消息传递到皇帝那去,并及时派来援军帮助。
否则可能会还没平定叛乱,就暴露出汉昭帝的软弱无能。而将韩信放到第二,就是在战争中,想粮草,驻军等等都需要一位能言善辩的人来跟地方官吏沟通,避免得罪当地人。
把田广明放在最后,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失败的损失。假设这次平反失败了,那么责任只会固定于三个人身上。这样的安排,既不会对上级带来负面影响,又不会造成内部矛盾,又可以有效的把事情做到最好。这才是汉昭帝安排的真正用意。
我们来总结一下,在日常生活和职场中,这样安排一件事,又怎样将它完成的最好。首先就是要站在大局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在职场中,则要站在领导的角度考虑。
一件事情在做时不能忽视大局,也就是不能忽视老板的立场,重点就是不能损坏老板的利益,第二个就是不能激化矛盾,第三才考虑能否做完这件事。所以要提升个人能力,有三点要注意:大局观、沟通与人际关系、能力。
如果你想要了解中国的古代历史,那么《资治通鉴》一定是不二选择。
司马光宋朝时著名的政治家,文史学家,约用时近20年,潜心创作了《资治通鉴》这一部编年体史书。这本书以时间为纲,以事件为目,详细的记载了年的历史。
《资治通鉴》原是供皇帝预览,因历朝历代王权更迭,人事兴废都有其必然的原因,因此可以给后世皇帝警示的作用。
这本书书中的管理决策和权谋之术是书中的精华部分,阅读此书无论是事业经营,还是管理团队都对我们有所帮助的。
一个人想要在事业上有所建树,领导力是关键,而历史文化和领导力之间是存在着必然联系的,因此《资治通鉴》又是一本必读书籍。
沟通能力提升的关键就是情商,如果我们在经历上不能够做到与旁人感同身受,那么阅读可以极大地提高共情能力,千年的历史记载足以开拓眼界,丰富内心。
这套书才99元,无论是自己阅读收藏,还是送给朋友,都是极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