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只有司马光才能写出资治通鉴,听完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约花多少钱啊 http://baidianfeng.39.net/a_bdfzyyq/141108/4513569.html

中华文明数千年传承,流传下来的经史典籍浩若星辰,这其中有两部史书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一个是纪传体《史记》,一个则是编年体《资治通鉴》。

《史记》向以文辞优美,篇篇均可背诵著称,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与之对应的则是北宋年间司马光所修著的《资治通鉴》,该书深得宋朝“文以载道”之精髓,详细论述历朝历代政治得失,其对人性洞悉之深,世事了解之明,让后世之人叹为观止。也难怪主席曾通读该书十六遍之多。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奇书,作者司马光的为人处世功底可略见一斑,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件仁宗朝的往事,跟随司马光学习一下事情应当怎么做。

儿子是个好东西,可惜宋仁宗没有

热播剧集《清平乐》终于完结了,我们至仁至孝,厚德爱民的仁宗皇帝也渐渐的走向了生命的尽头。公元年的赵祯已经44岁,放到平均年龄40的宋朝来说算是妥妥的高龄。然而那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老话似乎没有在他身上生效。一生为善的宋仁宗有个最大的疼,他没儿子!

其实也不能说没有,他曾经有过,只是都没长大,夭折了。在古代,东宫之位迟迟空着可不是什么好事。皇上万一哪天一言不合翘了辫子,没有合法继承人就是祸乱之源。人人都想当皇帝,闹作一团最终兵戎相见,导致国家大乱的例子史上并不少见。

这等事情,朝中的饱学之士怎能不清楚,于是以宰相文彦博为首的高层们就开始准备文书,打算劝说皇上早立太子。可没想到的是,这头公文墨迹未干,已经有愣头青截胡了。

太常博士张述率先开了炮,一日上朝,他对着宋仁宗开始了苦口婆心的开导:古代鲁国有个漆室女,大龄未嫁,她不操心自己婚事反而每天靠在柱子上长吁短叹,别人一问才知道原来她担心鲁国国君年纪太大,儿子太小,将来国君死了孩子受欺负。皇上您看,我在朝为官都二十五年了,您还没儿子,我要是不担心不劝劝您我都觉得丢人,连一介女子都比不上。(此后省略数百字)

论据很充分,立场很坚定,可问题是你丢不丢人管皇帝何事。都当了二十五年官了,怎么还没活明白,立太子是皇上家事,什么时候轮到外臣来指手画脚了。

要知道不管何朝何代,皇上没到奄奄一息之际,任何人都是不敢提立太子一事的,不管你是出于何种目的都不行。说好听是忧国忧民,说难听就是巴着皇上早死,搞政治投机提前站队,确保自己今后的荣华富贵。这也就是为什么文彦博迟迟不敢提的原因。

但张述可不管这一套,他不光提了,而且还来了个七连击,一次比一次言辞激烈。只能说他碰到了个绝无仅有的好皇帝,宋仁宗并没有怪罪他,此事也就这样不了了之,但是对张述的宽恕也让大臣们看到了一个绝佳的政治赌局,拥立太子!赢了飞黄腾达,输了也没损失,无本万利的生意谁不乐意啊,由此开启了一场纷纷扰扰,长达六年之久的立储之争。

从范镇到唐介,各路选手纷纷出马,各显神通

不知道是不是张述咒的,嘉佑元年,四十六岁的宋仁宗病了,病的还不轻,不能说话,神情恍惚。从正月一直到二月,才逐渐好转。

没病还要吵着立太子呢,更何况现在身体恶化。于是各路选手纷纷出马,各显神通,对宋仁宗的心灵展开了一波又一波的暴击。由于这段时期的奏章实在太多,一个个讲的话能写本书,我们还是挑几个代表性人物,看一看代表性观点即可。

自虐型:代表人物范镇,此君历史上名气不大,但却是当时知谏院的头,满朝言官的首领,这种事自然义不容辞,作为这场六年之战的“吹哨人”,他打响了战役第一枪。

范镇的观点很有意思,归纳来说就是当初你大爷爷(赵匡胤)死的时候,为了国家稳定不传亲儿子而传位你二爷爷(赵光义);你爸爸(赵恒)生病的时候当时还没你,也是找了个宗室弟子先当亲儿子养着,以备后患。所以说,皇帝你不要总是干耗着,想着等亲儿子出生再立太子。你身为皇帝应当以家国天下的稳定为重,你那点小心思大大的不好。

诸位听听,这话欠抽不。先不说宋仁宗他爸宋真宗赵恒这事,就说赵匡胤传位弟弟赵光义,谁不知道“斧声烛影”的典故啊,谁不知道赵光义伪造圣旨传位自己啊。你非要拿这出来说事,你这不是侮辱仁宗的智商么?

不出所料,宋仁宗对范镇来了个冷处理,不予理会。可是范镇比张述还要一根筋,他整整上了十九道奏章,逼死岳飞才用十二道金牌,你这是打算逼死宋仁宗么?

然而仁宗还没反应,范镇倔脾气上来了,干脆回家歇着生闷气,罢工了。气的程度完全抵得上当年伍子胥,据说数日内须发皆白,让人看了感慨不已。仁宗也被感动了,好言好语相劝到:爱卿你再给我一点时间行不,朕还想再努力一把,后宫也还有几个妃子肚子大着呢,好歹生出来看看男女再说啊。话说到这份上,范镇才不再闹了。

自贬型:代表人物那可是大名鼎鼎,就是我们的包青天。包拯眼看范镇没用,胡子都白了还是搞不定皇上,于是亲自出马,以包大人的直脾气,哪里会拐弯抹角,直截了当的就请皇上立太子。宋仁宗反问道:卿欲谁立?这话可就不客气了,隐藏含义等同于你想谋反么?包拯丝毫不惧,应对的十分得体:老臣都70多了,跟您一样没儿子,立谁为太子跟我有啥关系,您自己决定,我不求子孙荣华富贵,但求心安而已。

这下仁宗真没话说了,一个74,一个47,两人大眼瞪小眼了一会,仁宗只好对着那张黑脸笑了笑:爱卿说的不错,让我再想想吧,这事急不得。

自杀型:要说前两种还算有板有眼,那第三种人就是纯粹不按常理出牌了。杰出代表就是唐介。唐介属于聊天能把天聊死那种人,看到范镇和包拯都铩羽而归,他气急败坏,这话更是夹枪带棒,毫不客气。

当时有个老臣叫张尧佐死了,此人生前风评不太好,被群臣骂的罢了官。为死者讳,追悼会上大家自然要恭维几句。宋仁宗叹到:你们之前都说他不好,是朕的杨国忠,要是用他就会亡国,其实哪有的事,太多虑了。

众人无言,忽然间唐介站了出来,两眼放光,盯着仁宗就到:皇上您说得对,张尧佐确实不是杨国忠,可您也不是唐明皇,您还不如他呢。安史之乱后唐明皇跑路,还有儿子唐肃宗出来收拾局面,敢问陛下您的儿子呢?

杀人诛心不外乎此,当日追悼会不欢而散。

司马光的人生大智慧

啰嗦这么多,终于该我们的正主,司马光出山了。不是跑题,而是不说这么多根本没法衬托司马温公的高超。在整个拥立太子时间中,司马光的作用要分为三个阶段,为了便于大家清晰理解,我们分开说一下。

阶段一:摇旗呐喊

这一阶段正是范镇他们闹得最凶的时候,当时的司马光不在京城,在外地当个小官,还不入官场大佬的法眼。不过司马光还是很爽快的站了队,这期间他写了一些信,大部分是给范镇的,意思无非就是我支持你,我挺你,你要坚持住,一定要让皇帝让步立太子才行。找好了站在前面吸引火力的以后,他又给宋仁宗写了三封信,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建议立太子。

大家请注意,信得内容很有讲究,不站对立面,不说教,而是拿出了自己深厚的史学功底,引经据典,用事实说话,用历史人物说话。而且语言很温和,完全不同于其他人。最绝的是还归纳出一核心论点来:平民百姓对父母好是孝,皇上要对天下好,要把祖宗的基业传下去才是孝,皇上您可要当心了,小心沦入不孝的境地。

阶段二:一针见血

没多久,司马光调回京城了,担任的职务很有意思,起居舍人。就是每天服侍在皇帝身边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官职不大可是却能够了解到皇帝的一言一行,这就给了司马光进言最便利的条件。

不过司马光并没有着急,他在静候时机,等待着那个一击必杀的机会。嘉佑六年闰八月二十六日,机会终于来了。仁宗出生仅仅61天的女儿死了。这几年内,老天爷就像是在开玩笑,皇宫内出生了四个女儿,可就算是女儿都还保不住,说好的儿子呢?

仁宗出离愤怒,不过很快他就沉默了。看起来似乎有点意冷心灰。司马光拿出了写好多时的奏章,这一次仁宗不再拒绝。他望着司马光,有些悲哀的说道:就按照你说的意思办吧,通知一下中书省具体办理此事。

花了六年时间,无数大臣前仆后继都没办成的事,居然被司马光办成了。拥立之功这是多么大的功劳啊,后半生的荣华富贵,飞黄腾达已经在向我们的司马大人招手了。可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司马光一口拒绝了:不可,愿陛下自以意谕宰相。我不说,要说皇上您自己去说。

阶段三:功成身退

这是的宰相已经换成了韩琦,几日后,司马光到中书省办事,韩琦叫住他问道:皇上近日说了什么?司马光沉默了一下,淡然道:所言宗庙社稷大计也。韩琦点点头,随之离去。

身为首相,可能会不知道宫中这等大事么?司马光办成了事却绝不揽功,由他通知中书省大家自然都知道是司马光说服了皇帝,如果由皇帝本人通知,那么将来拥立的功劳大半都要算给了中书省,也就相当于送给了韩琦本人。而且司马光在韩琦面前还不隐瞒,此人果然忠实可用,自此以后韩琦对他赞赏有加。

这就是司马光的智慧,以他一个小小的起居舍人,如果想要抢这份功劳,分分钟就会被各方大佬整死,而选择明哲保身,顺水推舟送出去这场泼天富贵,则让他眼前之路豁然开朗。

不久,宫廷下诏,令宗室子弟赵宗实为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至此,这场沸沸扬扬的立太子事件终于落下帷幕。

而司马光,则凭借他的人生大智慧,在官场之中游刃有余,历英宗、神宗、哲宗三朝而不衰,官至首相,去世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图形昭勋阁。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fs/1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