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年)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
我的kindle司马光曾患历代史籍浩繁,学者难以遍览,立志要写出一部内容有“善可为法,恶可为戒”之用,形式有简明扼要之长的通史。他于北宋英宗治平三年(年)将自己编成的从战国到秦亡这一段历史的编年体《通志》八卷进呈宋英宗,得到宋英宗的赞赏和支持。宋英宗鼓励他继续编下去,给他配备了几名得力助手,专门设置了书局,并赐书名为《历代君臣事迹》。第二年(年),宋神宗继位,以其所编具有“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之意,又新赐书名曰《资治通鉴》,并序以奖之。
司马光前后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在宋神宗元丰七年(年),即司马光去世前两年,将编好的《资治通鉴》全书呈报宋神宗。元佑元年(年)九月,司马光病逝;同年十月,宋神宗敕命将校定的《资治通鉴》书稿予以刻印。可以说,司马光倾其毕生精力,一丝不苟地完成了这部巨著。他在《进书表》中称“臣之精力,尽于此书”,实属纪实之辞。
资治通鉴书籍正版原著-中华书局文白对照-全套绸面精装珍藏版全套6册淘宝月销量¥69¥购买此书为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卷,约万字。它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年)写起,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年的历史。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人们将其和《史记》,并称“史学双壁”,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两名伟大的作者则被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总其大成,协修者有刘恕、刘攽、范祖禹3人。刘恕博闻强记,自《史记》以下诸史,旁及私记杂说,无所不览,对《通鉴》的讨论编次,用力最多。刘攽于汉史、范祖禹于唐史,都有专深的研究。他们分工合作,各自作出了重要贡献。最后,由司马光修改润色,写成定稿。其中是非予夺,一出于光。
《资治通鉴》征引史料极为丰富,除十七史外,所引杂史诸书达数百种。书中记事,条理清晰,层次分明,详而不乱。遇年月、事迹有歧异处,均加考订,并注明斟酌取舍的原因,以为《考异》,因此,这部史书,体大思精,不但史料充实,而且文笔生动,特别是它的时间概念极为明确具体,让人爱看,看了还想看,又很耐看,其魅力是经久不衰的。
《资治通鉴》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于叙事外,还选录了前人的史论97篇,又以臣光曰的形式,撰写了史论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对历史上有关图谶、占卜、佛道等宗教迷信,采取了批判的态度,是史学思想的重要进步。
《资治通鉴》自成书以来,历代帝王将相、文人骚客、各界要人争读不止。点评批注《资治通鉴》的帝王、贤臣、鸿儒及现代的政治家、思想家、学者不胜枚举、数不胜数。对《资治通鉴》的称誉,除《史记》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一部史著可与《资治通鉴》比美。可用清人王鸣盛的一句话来概括:“此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也。”
《资治通鉴》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在横跨中国16个朝代,一共年的历史中,详近略远,隋唐五代(《隋纪》、《唐纪》、《五代纪》)年,占全书40%,史料价值最高。很明显的他多次着墨在其中的贤明政治时期,如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等。
司马光是为了巩固当时的封建政权,才编写《资治通鉴》,这就决定了此书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史。因此,在编纂《资治通鉴》时,在继承前人的同时,又有所发展。他把历史的君主根据他们的才能分为创业、守成、陵夷、中兴、乱亡五类。
除政治之外,《资治通鉴》还记载了文化、科技、经济、军事、民族关系、历史人物评价等方面,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在文化方面,就学术思想来说,上至先秦的儒、法名、阴阳、纵横五家的代表人物和学术主张,下及汉初的黄老思想,汉武帝的独尊儒术,以及魏晋玄学的盛行都有记载。对于佛教、道教的起源、发展,以及儒、佛、道之间的斗争也有叙述。对西汉以来经学的发展,典籍的校理,石经的刻立,九经的雕印及流传,都有较系统的陈述。著名的文人学士及其作品也有记载。在科技方面,记载最多的是历代的历法。其他如天文学、地理学、土木建筑(如秦代的长城,隋唐的长安城和洛阳城)、水利工程(隋代的大运河)也有反映。《资治通鉴》也注意关于经济的记载,因田赋和赋税是封建经济的首要问题。因此,它对于商鞅变法,文景之治,北魏孝文帝的均田制等都有记载。对于军事的记载,《资治通鉴》也很突出,对战争的描述也很生动。凡是重大的战役,对战争的起因,战局的分析,战事的过程及其影响,都有详细记载。如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等,都是杰出的例证。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评价,是以臣光曰的形式开头,共撰写了史论篇,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作者的政治、历史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