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是中华文明的瑰宝,由太史公司马迁撰写,他出生在汉景帝晚期,籍贯在黄河龙门,也就是今天的山西河津市西北与陕西韩城市交界处。
这里,黄河的奔腾之力与司马迁的个人才华相得益彰。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时期,发现了一条可以避免劳役或兵役的途径:通过向朝廷捐输钱、物或粮食,捐得越多,就可以越早地免去服役,甚至可以获得一官半职。
因此,祖父用四千石粮食免除了全家的徭役,并且换取了一个大夫的爵位。虽然这笔财富对穷人来说难以企及,但足以让我们推断出司马迁的家庭背景:一个富裕的小家族。
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在朝廷担任太史令,这是一个从秦朝开始设立的职务,主要负责掌管天文历法,并且编写史书。
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下,司马迁从小就开始刻苦读书,六七岁就能阅读诸多经典,展现出了卓越的智慧。尽管家乡是一个小地方,但是司马迁对于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
每次父亲离家时,他都会想象长安的繁华,思考那些未知的问题。年仅二十多岁,司马迁便决定踏上旅行的路途,探索更多的世界。
他出长安,过武关,抵达襄樊,穿过江陵,越过洞庭,游览长江,登庐山,造访姑苏,望五湖,参拜孔子,最终到达咸阳和开封。
在旅程中,司马迁见识了不同的文化和风景,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外面的世界。他深深地感受到,世界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广阔得多。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父亲的鼓励和支持。
司马迁的旅程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但他从未停下脚步。他在九疑山前祭奠舜帝,在汨罗水边凭吊屈原,在齐鲁大地拜祭孔夫子,还亲临楚汉古战场。
在那个交通工具不便的时代,他选择了用脚步丈量大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他曾在漫天风沙中迷失方向,曾在滔天巨浪中差点丧命,曾在茫茫戈壁中走得筋疲力尽。
他的身体在路上,他的灵魂也从未停下。最终,他回到了长安,再次见到了父亲。这段旅程,既是他对历史的探索,也是他对自己内心深处的挖掘。
司马迁多年的流浪生涯让他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当他再次见到年老的父亲时,父亲已经命在旦夕。然而,父亲并没有留下太多的最后遗言,只是与他分享了自己的一生经历和对历史记录工作的期望。
尽管司马迁在写史记时很少表露个人情感,但他对父亲的去世感到深深的悲痛,留下了“俯首流涕”的记载。作为太史令的儿子,司马迁对生命的无常有着深刻的理解,但他仍希望能陪父亲走更长的路。
现在,父亲已经离世,司马迁决定继续父亲未完成的工作,继续担任太史令。与其他史官不同,司马迁不仅记录历史,更是一位积极参与其中的人物。
李陵:名将还是悲剧?汉武帝时期,有个英勇善战的将领名叫李陵。他的主要任务是抗击匈奴的游击战,这让匈奴人非常头疼。
尽管如此,李陵却主动请缨,并且表示只用五千步兵就能战胜匈奴,让他们知晓什么是真正的勇气。汉武帝被他的决心所打动,同意了他的请求。
然而,就在李陵上阵的那一刻,匈奴人却突然包围了他。尽管李陵英勇抵抗,但最终还是被迫投降。历史学家钱穆曾说过:“李陵的才智和全军的勇气,令千百年后的读者敬仰不已。”
在作者看来,李陵是一个充满复杂性的人物,不能用简单的词语来概括他。然而,当李陵投降的消息传来时,汉武帝却非常生气。
这不仅仅是因为李陵打了自己脸,更是因为打了整个大汉的脸。大臣们看到皇帝生气,纷纷攻击弹劾李陵。然而,只有司马迁发出了不同的声音。
他坚信,即使所有人都说一个人是错的,但如果这个人坚持自己的立场,那么他就是一个真正的勇士。
司马迁建议汉武帝理解李陵的无奈投降,认为他在迫于形势的情况下只能选择投降,而且相信他早晚会找到机会回来。
汉武帝接受了司马迁的建议,并派出公孙敖前往前线寻找李陵。然而,公孙敖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他的业务水平相当菜,经常打败仗,没有胜仗。
公孙敖到了前线,迷路并被匈奴人偷袭,无功而返。他怕被武帝责难,所以编了一个瞎话,谎称自己见到了李陵,但李陵不仅不回来,还在为匈奴练兵,准备反击汉朝。
(公孙敖形象)汉武帝是个暴脾气,一听公孙敖的虚假报告就怒不可遏,立刻把李陵全家都杀光了。李陵一直坚称自己从未对不起汉朝,为何会被逼到绝路,全家被汉朝杀光呢?
这都是《史记》中李陵原话,读到这些文字,不禁让人感到心痛。当然,不止李陵遭到了报复,当初为李陵求情的司马迁也被连累,被贬官、处以宫刑,遭受男子割势、女子幽闭的痛苦,这是仅次于死刑的残酷刑罚。
我们无法想象司马迁当时承受了多大的痛苦,他曾多次劝自己,为何要遭受这样的罪,不如死了算了。然而,司马迁一旦想起父亲对他的嘱托,就无法彻底放弃生的希望。
在这段最为困难的时期,我们可以从司马迁写给朋友的信中,一窥他的内心世界。这封信名为《报任安书》,内容详实,这里将作者的理解复述其中的关键点:世间最深的耻辱莫过于宫刑,以往如此,如今依然如此,受宫刑后,人的尊严荡然无存。
然而,我并未选择死亡,不是我不明白廉耻,而是我不能死。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我选择活下来,是因为我尚未完成的事业——即不久前才开始动笔的《史记》。
尽管我已对生活失去希望,甚至想要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心中尚未实现的理想让我只能在屈辱中苟且生存。或许司马迁认为自己是屈辱地活着,但在我眼中,他的选择并不屈辱。
周文王在囚禁中孕育了《周易》,孔子在逆境中写下了《春秋》,屈原在放逐中创作了《离骚》,左丘明在失明中完成了《国语》,孙膑在残疾中著就了《孙膑兵法》,吕不韦在失意中写下了《吕氏春秋》,韩非子在囹圄中泼墨挥毫创作了《说难》和《孤愤》,司马迁在绝望中创作出了《史记》。
公元前91年,《史记》书成,全书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
司马迁以笔为戈,以史为盾,为游侠列传正名,为正义呐喊,为将士们助威,为项羽悲歌,为普通人留下历史的回眸。
《史记》字字泣血,当为史家之绝唱。千年前的烽烟已经散尽,太史公司马迁也早已变成了一捧黄土,然而他的《史记》仍然被清风吹开,一页一页翻过,保持着千年之前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