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增说项梁献第一计拥立楚王,看似权宜

北京看皮炎好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06104.html

大家好,我是四冶读史。

大泽乡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起义,随之,迅速掀起了天下反秦的浪潮。项梁趁机在吴中起事,聚集各路义军,总共达六七万之众,驻军下邳。之后,项梁派项羽攻打襄城,听闻陈王已死,就召集所有将领汇合到薛县商议大事。

就在这时,范增前往游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後而自立,其势不长。今君起江东,楚蜂午之将皆争附君者,以君世世楚将,为能复立楚之後也。”

范增剧照

范增认为陈胜的失败是必然的,原因是陈胜没有拥立楚王后裔而是自立为王。再深入点就是,秦灭六国,楚是最无辜的,自从楚怀王入秦后没能返回,楚人到现在还同情他。陈胜首先起事,没有借助拥立楚王后裔打起旗号,而是自立为王,这如何能聚集天下反秦义士,尤其是楚国的反秦义士,其势必不长,失败也是必然的。

所以,范增建议,当前的权宜之计,就是拥立楚王后裔,打出旗号,聚集义军,原因有三。

其一。秦灭六国,楚最无辜。

其二。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三。项梁江东起事,楚地各路义军之所以蜂拥依附项梁,皆是因为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有朝一日能够拥立楚王后裔,而非项梁项氏的名声。

于是,项梁接受了范增的建议,从民间找到还在为他人牧羊的怀王的孙子,名叫心,拥立他为王,是为楚怀王,还是打着楚怀王的旗号,目的是“从民所望”。

范增此计,看似权宜,实则后患,且没必要。

没必要原因有二。

其一。“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楚人并非同情楚怀王,而是愤怒秦国的无信欺诈,同时痛心楚怀王不纳忠言,听信奸佞,亲身犯险,不是思念故主,没有遗民之痛。何况六国灭亡已很久了,起兵诛暴秦不用担心师出无名,没有必要打楚怀王的旗号。

其二。楚国是诸侯国,并非天下共主,项氏欲亡秦而取天下,拥立楚王后裔,顶多也只是收拢了楚国臣民之心,而对原燕、韩、赵、魏、齐、宋、卫、中山之国的臣民来说并没有等同的效果。他们可没有同情楚怀王,也不会因为你拥立楚王后裔,就蜂拥跟随。楚代表不了天下,也无法实现“从民所望”。

后患则是无穷的。

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将,拥立楚王后裔,则意味着项氏当终身为其驱使,为其臣子。如果是这样,范增是否曾考虑过项羽能接受否?

秦始皇剧照

恐怕难以接受。有一次,项羽在会稽,看到秦始皇出游的豪华阵仗,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也。”这气魄是发自内心的、与生俱来的,有如此王者之气的项羽岂能甘于人下?如果项羽接受不了,那将楚怀王置于何地?是将其做傀儡,然后找个合适的时机将其弑杀掉?

楚怀王也是不甘做傀儡的。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兵已破於定陶,怀王恐,从盱台之彭城,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以吕臣为司徒,以其父吕青为令尹。以沛公为砀郡长,封为武安侯,将砀郡兵。”

彭城在定陶与盱眙中间,楚怀王向战场方向迁都,可以更方便地接收项氏军队,总览兵权,之后又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是有意钳制项羽。可见楚怀王不想做项氏的傀儡,而是想真正领导楚军与秦争天下。

“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由此也可以看出楚怀王并非是徒有虚名的傀儡,而是确实有相当的实力。由此也可以想象,若日后项羽弑杀楚怀王的后果将非同一般。可最终,项羽还是弑杀了楚怀王,背负了弑君的骂名。

之后,刘邦灭项羽的过程也借用了“项羽弑杀楚怀王”之名,可谓“师出有名”。这样,刘邦就成了正义的一方,而项羽则成了乱臣贼子。所以,拥立了楚王后裔,项羽就不得不弑杀,项羽弑杀楚怀王则为天地不容,终致覆灭。如此看来,归根结底导致这一结果的,是否就是范增规劝项梁献“拥立楚王”的这一计呢?

果如此,我们是否需要反思下,范增出山,到底是为项氏计,还是熊氏计?

参考资料:

1、《史记·项羽本纪》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5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