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前垓下: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赵汗青·刘欣华
淮北大地,沱水岸畔,楚汉相争的最后一场决战之地——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濠城镇的垓下“霸王城”,正日新月异,焕发出篷勃的生机。
然而,在公元年的一次考古勘探中,却意外地发现了叠压在秦汉古城之下的史前古城。这座史前古城年代距今约-年,专家们通过认证,确定为“大汶口文化第一城”。
专家认为,垓下早期城址是考古界在淮河流域的一次重要发现,它填补了安徽无史前城址的空白,是安徽史前考古的一项重大突破,它的发现为探讨我国早期城市的起源及发展演变轨迹以及淮河流域文明化进程,提供了宝贵的考古新资料。
垓下,它有着怎样久远而丰富的历史?
拨开年来的迷雾,揭开这段沉睡的历史,让我们走进垓下——彻底看清这座史前古城。
公元年1月30日至6月25日,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对垓下遗址进行了钻探和全面考古、发掘,其后又于年和年连续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工作。
年,由国家文物局考古专家组成员、位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和63家全国考古发掘资质单位共同投票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垓下大汶口文化遗址考古发掘项目上榜。
固镇县人民政府,早在年,将垓下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为了给文保规划提供大量的详细的资料,从年至年,安徽省考古研究所先后4次对垓下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多达多平方米。年春,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科大、山东大学、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江苏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上海博物馆、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垓下,经这些学富五车、经验丰富的考古专家考证:这块秦末楚汉战争的垓下之战所在地,位于濠城镇垓下村境内,北与灵璧县交界,西距固镇县城约24公里。遗址主体地貌为一台地,城墙内圈面积约15万平方米。经过历时3年的钻探和发掘,发现城墙外有壕沟,城内有台形基址、成片红烧土堆积、窑址、水井、沟槽等。发掘证实,遗址年代主要是大汶口文化晚期和汉代两个时期,发现了保存较好的始筑于大汶口文化晚期、汉代增筑的城墙,还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初期排房、台形基址、陶窑、墓葬;大汶口文化晚期至龙山文化初期及秦汉时期的灰坑、沟;汉代开凿的大型水槽、水井;宋代墓葬等。出土各时期文化遗物共计约件。其中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的发现是最重要的收获,而建于北城墙顶部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多间排房、东城墙上的史前地震迹象、汉代的沟槽和其上的车辙等为发掘增添了许多待解之谜。
垓下遗址是淮河流域一处重要的遗址,地处淮河流域中游,其遗存受到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看,它具备大汶口文化的普遍特征。但遗址中发现的白灰面排房、台基等都是大汶口文化中极为罕见的,具有自身特点,与同区域蒙城尉迟寺遗址中的发现有较多类似之处,属于大汶口文化的同一个类型。
垓下城址作为淮河流域第一次发现的大汶口文化城址,虽然面积不大,却是目前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最无疑义的一个城址,对于探索中华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楚汉相争:五年争战各显英雄
楚汉相争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之间所进行的一场长达五年之久的争夺天下的战争。项羽和刘邦都是秦末农民起义军的领袖,是推翻秦朝残暴统治的主要力量。在推翻秦朝以前,项羽和刘邦曾在彭城兵分两路,并有约定:谁先进入咸阳,谁就为关中王。由于刘邦纪律严明,又采取了收买秦将诱其投降的策略,所以很快瓦解了秦军,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攻下了咸阳。这时,项羽也打破函谷关,驻军鸿门。并准备第二天攻破刘邦军。当时,项羽军队四十万,刘邦军队十万,项强刘弱。由于项伯的出卖项羽的仁慈而丧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
“鸿门宴”后,项羽凭借武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又封秦将章邯等三人在关中为王,用以堵塞刘邦东进的道路。项羽一共封了18个王。刘邦用张良计,烧毁所过栈道,借防备诸侯兵的袭击为名,向项羽表示再无东回的意思。公元前年8月,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市东),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消灭了关中三王,在一个月内占领了全部关中地区。现在“明修栈道,暗渡陈仓”还被用作出其不意攻击敌人的战术。
被项羽分封的诸王,多忙于维持自己的地位,并不真正服从项羽的领导,没有受封的人,更是心怀怨恨,刚刚一个月就互相攻杀起来。
公元前年春,刘邦便利用项羽率兵北上攻打齐王田荣的时机,率领不满项羽的五诸侯兵马共56万人,挥兵东进,攻战彭城。项羽急领精兵三万回师,刘邦惨败,退守荥阳。刘邦的妻子吕雉和父亲都做了项羽的俘虏。双方在荥阳形成对峙局面,刘邦便采用陈平的离间计,挑拨项羽与谋士范增的关系。范增果然受到冷落,非常生气,要求告老还乡,走到半路上病死。同时,刘邦又派韩信北渡黄河,背水一战,大败赵军。次年,韩信领兵袭击齐军,占领临淄,形成对项羽的大迂回的包围形势。这时彭越又在项羽的后方开展游击战。项羽为了保护楚军右翼的安全,决定亲自领兵出征。他在临出发前,吩咐大将曹咎坚守成皋(又名虎牢关,今荥阳汜水镇)。但曹咎有勇无谋,轻率出击,结果大败,曹咎和司马欣自杀。
成皋之战,是楚汉战争中一次关键性的战役。这时楚军外无援军,内缺粮草,兵卒奔波疲劳,士气低落。项羽非常焦急、想和汉军决一死战。一天项羽在阵前对刘邦说:“天下不安,只因你我二人。我愿和你单身决斗。”刘邦笑着说:“我只愿和你斗智,不和你斗力。”并列举项羽的十大罪状,严正宣告“我率义兵讨伐你、何必和你单枪匹马比武!”
公元前年8月,刘邦两次派人去和项羽谈判,要求归还太公、吕后。项羽乘机要挟求和,提出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西为汉,东为楚,楚河汉界由此而来。
10月,刘邦采纳张良和陈平提出的乘势追歼,不养虎以留后患的建议,大举进攻楚军,并约好韩信、彭越、英布等出击配合,形成70万汉军对楚军大包围的态势。12月,刘邦统率的汉军把项羽围困在垓下。
决战垓下:名扬华夏两千多年
中国安徽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1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乏名山错落,秀水长流,名胜古迹更是星罗棋布。特别是名扬华夏两千多年的“垓下之战”,就发生在皖东北部的沱河岸边,至今“垓下”遗址犹存。这些不仅显示了安徽源远流长的灿烂文化,而且给予人们以深刻的启迪。
公元前年冬,天气阴沉,满天是厚厚的、低低的、灰黄色的浊云。淮海平原的村庄消没在浊雾里;沟河两岸的树木模糊了;美丽如锦的洨水两岸也骤然变得丑陋而苍老。
西北风呜呜地叫着,枯草落叶满天飞扬,黄尘蒙蒙,混沌一片,简直分辨不出何处是天,何处是地了。就是骄傲的雄鹰,也不敢在这样的天气里,试试它的翅膀。
风里还夹着潮湿的如刀割般的气息,这是大雪的预兆。
刘邦、韩信、刘贾、彭越、英布等五路大军开始集结于垓下平原,基本完成了对十万楚军的合围。刘邦立刻任命韩信为联军统帅,指挥大军作战。韩信命刘贾、英布军自南将楚军外围出路全部封闭,命彭越军队自北封闭通道,韩信率军30万与刘邦联合诸侯军队主力共70万则合成一股,准备向困守垓下的十万楚军发起进攻,展开决战,决一雌雄。
这场战役在历史上震惊寰宇,被传颂一时,却流传久远。
垓下,是一个高岗绝崖城池之地,由西北起至东南,呈长葫芦状,纵横宽广,历经两千多年的风吹雨打,今天的土城墙仍达数米高。
我们先跨进历史的门槛,回望金戈铁马,烽火连营的战斗场面。伟人高瞻远瞩,挥毫传神,曾以诗情画意般笔墨描绘了古代战乱的情景。正如“人世难逢开口笑。上战场彼此弯弓月,流遍了郊原血”。在垓下及垓下平原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楚军、汉兵战斗的双方军队势如“貔貅”,打得极其悲壮,惊天地,泣鬼神,这里掩埋了多少英雄忠骨,一一都被载入史册,成为闻名于世的碧血黄沙古战场。
当时的情况,楚军处于绝对劣势:一是西楚国占据地长江以北的全部土地均已失陷,十万楚军成为绝对的孤军;二是楚军缺粮已经几个月,士兵饥饿,军队根本没有半点补给;三是汉军联兵约七十万,且精力饱满、粮食充足、士气旺盛,而项羽孤军十万,连续久战疲惫,决战之时已是十一月的大冬天,而且楚军刚从广武前线上撤下来,未经补给,多为穿着夏秋季的衣服,寒冷饥饿,士气低落;四是汉军分五路有秩序推进,先占楚土,再行合围,步步为营,包围圈完善,楚军难以发动突然性的反攻;五是楚军离江东五郡距离遥远,即使冲破包围圈,也很难在汉军的追击下及时回到己方领土,可以说是“突围无效”。
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韩信指挥的70万汉军“十面埋伏”粉墨登场,紧接着张良的“四面楚歌”在楚营上空飘荡。
项羽的爱人虞姬心中虽然流着泪,但依然坚强地面对着项羽。为了不让项羽分散精力照顾和牵挂自己,以便集中全力突出重围,她下定了要了结自己的生命去殉项羽霸业的决心。于是,军帐鼓声中,响起了她满含深情、泣不成声、若断若续、哀婉凄绝的歌声: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
贱妾何聊生?
一曲歌罢,引颈自刎,满腔碧血,洒落君前;一颗芳魂化作凄美的虞美人花;一幕“霸王别姬”的凄美悲剧从此千古流传至今。
只要提起“垓下之战”,人们一定会想到《史记》中,司马迁这位严谨的史学家用最言简意赅的文字描述了一个格局庞大、视野辽阔、气势磅礴的历史。隐隐约约,两首诗歌交相辉映从遥远的历史深处传来:
力拔山兮气盖世,
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
虞兮虞兮奈如何?
——项羽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刘邦
——垓下战场,80万楚汉兵马如云,天空,雪花纷纷飘落……
后人评“垓下之战”,说它是世界军事史上最著名的七大战役之首,有“东方滑铁卢”之称。事实上“垓下之战”要比“滑铁卢战役”早多年,“滑铁卢战役”应称之为“西方垓下之战”才对!
然而,“垓下之战”这两首歌,既不是属于战败者项羽,也不是属于胜利者刘邦的,它应属于有着古老的八千年灿烂文化历史的中华民族,是属于天下的。何谓天下?明末清初有个著名的汉人书生顾炎武说:“天下者,天下人之天下也”。
在“垓下之战”这场战役中,所有拿着刀剑的人都在疯狂地杀人,士兵在粮草用尽中吃掉所有不能战斗的人,汉军在攻陷垓下城邑后整城杀人;“到处尸体横陈,互相枕籍,血流入洨河,河水为尸体所填满”。在铁骑奔弛的路上随意杀人,在各种拿着刀剑的人经过以后,垓下及垓下平原方圆数十里人迹灭绝,“几如天地之草创……”
数十万生命也就永远埋葬在这古老的垓下了……
而西楚霸王项羽呢?后人只能从他的“垓下歌”中读出他用无数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最伤痛的永远记忆。
又一首低沉的、抓人心魂的歌声(朗诵)隐隐地透散开来,仿佛来自禁锢的渊底:
古道斜阳废堑横,山僧云是霸王城。
渡江子弟人千里,盖世英雄土一坪。
野草已腥虞剑血,波涛犹舞楚歌声,
自从败北灭亡后,此是长平第二坑。
拔山力尽霸图休,匹马乌江耻渡舟。
斗碎不知谋士意,剑歌空对美人愁。
楚遗三户亡人国,鲁夺弧城泣主头。
战骨已枯存故垒,野烟寒雨获花秋。
歌声(朗诵)从低声吟哦转入激越的合唱。
雪也越下越大……
大汉开篇:创辉煌历史四百年
公元前年,这是中国历史上不寻常的一年,而人们往往并不清楚它不寻常在哪里?这一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大英雄项羽和他的楚军战败于垓下,汉王刘邦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从此,中国的历史上才有了大汉王朝。从此,发扬光大了大汉民族和方方正正的汉字,从此,有了汉文化、汉服饰以及汉人、好汉、汉子、男子汉、老汉、庄稼汉、懒汉、醉汉等等与“汉”有关的名词称谓。从而,这一些词汇开始延伸到至今,当然还会延伸很久很久……
也就是从这一年以后,汉人的儒生们有了属于自己的皇帝可以效忠了;可以把孔圣的道统传承不绝了;可以有着清晰符号的信念了;可以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豪迈情怀了!
也就是从这一年以后,汉人们真正有了自己的衣冠;成了一个有着自己民族服装的民族。可以拥有着令人骄傲的诗书;可以有着自己的尊严礼义!
也就是从这一年以后,中国的历史上有了“垓下之战”、“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霸王卸甲”、“乌江自刎”和“破釜沉舟”、“背水一战”、“鸿门宴”、“楚河汉界”等著名的历史典故。
也就是从这一年以后,大汉王朝有了年的基业。
对于项羽来说,垓下就是一首哀歌,是他最后的绝唱!
而对于刘邦呢?则是一首赞歌!是大汉从此兴起的颂歌!
这两首歌就这样一直地传唱至今,当然还会传唱地更久更久!
为什么在“楚汉相争”中,开始时强大的项羽却被力量软弱的刘邦战胜了呢?
首先,刘邦纪律严明,一进关中就尽除秦朝的严刑酷法,“约法三章”,得到了关中人民的支持。在整个“楚汉战争”中,关中成为刘邦的强固的根据地。而项羽一入关中,烧杀抢掠,以后所到之处,也都“无不残破”,失掉人心。人心的向背,是刘邦取胜、项羽失败的重要原因。
其次,刘邦善于用人,在他的周围任用和团结了一批人才,如张良、萧何、周勃等。有些曾是项羽的部下,不为项羽所用,后来投奔刘邦的韩信、陈平、英布、彭越等,都得到刘邦的重用,成为刘邦打败项羽所依靠的重要谋臣武将。而项羽则自恃勇猛,刚愎自用,不能任人。
再次,项羽不能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赏罚不明,内部不和,分崩离析,在军事上又贻误了许多战机。而刘邦却能够采纳部下的正确意见,避免或者少犯了许多错误,这也是刘邦胜利,项羽失败的一个因素。
垓下,四百年大汉王朝在这里奠基,两千多年的汉风汉韵从这里兴起;这里是汉高祖刘邦的发祥地,大汉民族从这里发轫。洨长许慎在这里著书《说文解字》、汉代名臣“三陈”陈咸(字子康,西汉名臣。)陈宠(先祖世习律令,宠传其家业。)陈忠(字伯始,陈宠子,东汉文官。)就出生在这里。
垓下地处皖东北,北靠灵璧、东倚泗县、南连五河、西属固镇,承东启西,连南贯北,交通便利,历史悠久。这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岁月的沧桑,铸就这座古城安静祥和、宠辱不惊的性格。多年的历史沉淀了这座古城丰蕴、厚重的文化。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垓下这块富饶的土地上留下了雄浑神奇的历史足迹。垓下名胜古迹星罗棋布;垓下风云、霸城烟雨、汉陵秋色、虞湾夕照、撒金晓月、夹山箫韵、古刹晨钟、洨上双虹、沱沙落雁、龙虎春光等景点坐落其间。垓下,如今正在以无穷的魅力吸引八方游客。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存亡;以人为鉴,可知成败得失。在历史的长河中,垓下人民为垓下的发展建立了可以彪炳史册的丰功伟绩,从中涌现出一大批俊杰之士。将其发扬光大,资政育人,以先辈的业绩激励今人,昭示后人,是当代垓下人应该承负的责任和义务。
电影、电视剧《垓下之战》主题曲
作词:赵汗青·刘欣华
谱曲:
大泽泱泱,
鸿鹄之翔,
筑台誓师,
揭竿锽锽,
振振君子,
我的太阳。
关中朗朗,
鹍鹏之翔,
裂土封疆,
西楚为倡,
振振君子,
我的太阳。
垓下荡荡,
凤凰之翔,
鼎定咸阳,
铁血辉煌,
振振君子,
我的太阳。
电影、电视剧《垓下之战》插曲:
作词:赵汗青·刘欣华
谱曲:
地老天荒,
下相有郎,
彩彩衣裳,
载戬载谷,
迎子沭阳,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咸陽有郎,
甲胄光光,
臣服四海,
诸王之王,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垓下有郎,
征衣傥傥,
数阕酒歌,
透視死亡,
偕子之手,
地老天荒。
作者简介:
赵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高级记者、文史作家、文化学者、博士。年入安徽经济报,曾任《时代·中国之声》杂志副总编、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会长。已出版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等九部作品。现供职《中国网·韵动安徽》。
刘欣华:女、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蚌埠,英文翻译、文化学者、博士。曾任某市中学校长、麓鹿出版社社长、盐城市规划市政设计院安徽分院院长。宿州市白居易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有千余篇散文、随笔、游记、译文散见于海内外各媒体上。代表作有:美国缅因州赏红叶、秋风中的圆明园、爱上临海、西塘·等那一笼烟雨等。现供职《中国网·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