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庄公寤生在春秋初期争霸的过程中执行的是桓公、武公两代国君定下的东进战略。庄公的祖父桓公将郑国移至洛水以东、黄河以南的东虢国与郐国之间的土地上,他的父亲武公吞并东虢、郐两国完成开疆拓土的任务,到郑庄公时郑国已经成为中原的大国,此时郑国东面是鲁、宋,西北是成周、卫、晋,西南就是陈、蔡、许和楚,周围还有许多姬姓、姜姓、偃姓、嬴姓及其他姓的小国。
《国语·郑语》记载:“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则皆蛮荆戎狄之人也。”
郑庄公在此基础上继续东进,讨伐近邻宋、卫等国,最终得以小霸中原。但由于战略上的失误,郑庄公完成的霸业规模比较小(中原各个小国之间承认)、时间上比较短(仅及于自身而已)。
郑国三公一、桓公、武公的东进战略
周幽王时,被任命为司徒的桓公认为局势艰难,询问太史伯未来的发展方向,太史伯建议郑桓公可以把国都东移至济水、洛水、黄河、颍水之间。于是郑桓公把郑国转移到在虢、郐之间的京城,虽然桓公死于骊山之役,但是郑国后人有了一块可以生存的土地。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记载:“地近虢、郐,虢、郐之君贪而好利,百姓不附。今公为司徒,民皆爱公,公诚请居之,虢、郐之君见公方用事,轻分公地。公诚居之,虢、郐之民皆公之民也。”
武公继承桓公遗志,先后夺取虢、郐、鄢、蔽、补、丹、依、弢、历、莘等十邑,完成了“前华后河,左洛右济,主芣、騩而食溱、洧”战略宏图。于是郑国从一个刚刚立国不久的小小伯爵国变成了周王室在东方最为倚重的大国。
《史记集解》韦昭曰:“後武公竟取十邑地而居之,今河南新郑也。”
繻葛之战二、庄公继续东进
所谓“金角银边草肚皮”,郑国处于四战之地,南有蛮楚、北有强晋、西有东周,郑国无法与之争锋,只能向东发展,而东邻卫、曹、鲁、宋、陈、蔡诸国中,宋国国大爵尊,在东方小国中又有号召力,是郑国发展的严重障碍,于是郑庄公就把宋国作为削弱的对象。
据有黄河、济水这样的天下之要地,庄公采取的战略是优先平定国内叔段的叛乱,然后联合齐、鲁两国击服卫国、宋国。这个策略同东汉末年起于陈留的曹操可谓是不谋而合。
《三国志·卷十》记载:昔高祖保关中,光武据河内,皆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进足以胜敌,退足以坚守,故虽有困败而终济大业。
繻葛之战两军阵型三、庄公称霸过程中的战略失误
郑庄公通过各种手段使这个西周末期才立国的小小郑国,在春秋初年率先崛起,得到一个“小霸”的局面,已是不易。但我想原本他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更大的成功,只是因为在争霸过程中犯了诸多成功政治家不该犯的错误罢了,那么就来看一看他在战略执行中所犯的错误吧。
内政的错误
共叔段之乱造成郑国国力内耗,因为寤生对于叔段的纵容,寤生本来就有很多机会从源头制止叔段发起的叛乱,首先,不该分封京邑给叔段,大夫祭足劝谏而不听;
《史记·卷四十二·郑世家第十二》:庄公元年,封弟段于京,号太叔。祭仲曰:“京大於国,非所以封庶也。”庄公曰:“武姜欲之,我弗敢夺也。”
其次,不该让西部、北部边境城邑服从叔段,公子吕劝谏也没有听;
《左传·隐公元年》: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
再次,不该让叔段将两座城邑收作自己的封邑,公子吕再次劝谏也没有处理。
《左传·隐公元年》: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最后终于导致了母亲武姜为叔段做内应、叔段袭击郑国的叛乱。虽然寤生安排公子吕率领兵车二百乘讨伐京邑最后以成功平叛结束,但郑国内耗导致国力下降,影响了东进战略的执行。还有一点就是郑国内乱引来卫国州吁打着叔段的旗号,集结陈国、蔡国、宋国围攻郑国。放纵弟弟叔段引发了叛乱然后再讨伐他,虽然消除了叔段的觊觎之心保证国君君位的稳固,但是以权谋之术操纵国家,寤生作为一个政治家格局不是很大,所以最后得到的也只是昙花一现的“小霸”局面。
外交的失误
周平王对郑武公开疆辟土、极力扩张产生猜疑,并欲收回虎牢以东的赐地。为了避开周王的锋芒武公迁都新城。
周平王私下委任虢公林父与寤生同时为卿士,郑庄公十分不满。于是周平王将其子孤派往郑作为人质,郑庄公则派公子忽常驻周王室充当人质。
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寤生与父亲对待周王室的不同做法,相比较而言,武公的做法才更符合郑国韬光养晦、积蓄国力的发展策略。
郑庄公与周王室交恶,后期发展到相互交战的地步,虽然郑国在“繻葛之战”当中获胜并射伤了周桓王,但是并没有获取更多实际的利益,射伤周王的头衔让郑国成为众矢之的,郑国在庄公之后逐渐衰落是必然的。
他知道利用周王室的声名的确可以获得更多的利益,但却选择了假传王命讨伐宋国的策略,于是导致周郑反目成仇,地处中原的郑国一旦与周王室翻脸,面对的就是四战之地的坏处了,一旦秦、晋、齐、楚兵锋指向中原,首当其冲的便是郑国了。齐国称霸期间竖起“尊王攘夷”的大旗正是吸取了郑庄公的教训。
东汉末年同样占据四战之地的曹操则采用的是不同的策略,毛玠提出的“奉天子以令不臣”策略。从结果上看,曹操利用汉室皇帝的名义安抚、征伐诸侯显然是更好的选择。
《三国志·卷十二》记载: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脩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后事安排的失误
一、公子突与太子忽(郑昭公)争位,未能妥当安置公子突导致郑国陷于内乱。庄公死后,宋庄公诱祭仲到宋国,然后胁迫他立公子突为国君。郑昭公流亡到卫国,之后公子突即位,但他企图暗杀祭仲的图谋败露后,祭仲迫使公子突流亡,迎接郑昭公回国复位。
二、坚持任用高渠弥为卿,可是高渠弥与郑昭公不和,他竟然趁着和郑昭公一起去打猎的机会在郊外把郑昭公射死。
郑庄公在弟弟叔段逼宫问题上的隐忍,在周桓王打击面前的退让,体现的是他后发制人的权谋,所谓“攻人以谋不以力,用兵斗智不斗多”,郑庄公算是那个时代的“智多星”吧。郑桓公担任周幽王的司徒,武公、庄公两代国君担任周平王的卿士。郑国三代国君在周王室占据有利的职位,郑庄公未能利用职位的便利获得更多的利益。仅仅获得一个“小霸”的局面证明了庄公缺乏一个领袖高屋建瓴的全局战略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