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以修身,嫉妒的心理,每个人或多

嫉妒的心理,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这是一种“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是一种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好的心理。嫉妒的心理,如果无法自控、节制的话,最终的结果必是损人更不利己。

《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史记卷八十七·李斯列传第二十七》记载,贫穷出生的李斯因勤学苦读而拥有一身的才干之后,为谋取自身功名而投靠秦始皇,为秦始皇出谋献策,作出卓越的贡献,是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的重要功臣之一,说是秦王的股肱之臣一点都不为过。

李斯为秦王所作的重要贡献有:

1.担任秦国宰相治理百姓三十余年,原秦国土地狭小,军事力量薄弱。李斯尽心竭力对内严谨执行法令,治理和教化,重用优待人才;对外派遣谋臣,资助他们金银珠宝,到各国游说,暗中准备武装。最终秦国兼并六国。

2.统一度量衡和文字,颁布天下,以树立秦朝的威名,促进统一。

可叹的是,李斯的结局却是以悲凉收场。宦官赵高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而陷害李斯谋反等罪状。最终李斯被判处五刑,在咸阳街市上腰斩,夷灭三族。在死刑场上,李斯与自己的次子相对痛哭:“我想和你再牵着黄狗一同出上蔡东门去打猎追逐狡兔,又怎能办得到呢?”

为什么为秦国尽心竭力的李斯,其结局却是想要得普通人平安生活一世的天伦之乐都得不到;反而是身首异地,夷灭三族?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哗列传第三》记载,效力于韩国的韩非子虽不善于讲话,却擅长于著书立说。他和李斯都是荀子的学生。

韩非眼见韩国逐渐衰弱,屡次上书规劝韩王,却都得不到韩王的采纳。没想到,韩非的著作却传到秦王的手中。秦王读着韩非的著作,大叹,这是一位千古难得的治世人才,能与他结交,死而无憾。

于是,秦王为了得到韩非这个人才,举兵攻打韩国。韩非子终于来到秦国后,并未见到秦王,更不想变节为秦国一统天下而效力。

而作为同门师弟的李斯却感受到空前的个人仕途危机,因他俩所攻的学识相同。若是韩非被秦王说服,为秦国效力,自己岂不是从秦王眼前的红人变成废人了吗?

李斯认为自己的学识比不上韩非,又担心韩非将为秦王重视,这就是一种典型的嫉妒心理。其结果就是要毁掉超越自己的,比自己优秀的。于是他就趁着韩非未受重用之际,在秦王面前离间、诋毁韩非,说,韩非虽是难得的人才,但肯定只效忠韩国而与秦国为敌。留着这个优秀的人才,就是秦国一统大业的祸根啊!

于是秦王一时脑热,下令杀了韩非。等到秦王清醒过来,想要赦免、留住韩非,李斯早已先秦王一步,派人给韩非送去了毒药,勒令自杀。

李斯嫉妒才能在他之上的韩非子,于是设谋做出杀害韩非子的举动。从眼前看来,好像是李斯为自己的仕途道路扫除了障碍。但实际上,对整个大局看来,李斯内心深处不可言说的隐晦的嫉妒之心使秦国痛失一位德才兼备的人才。

秦王统一天下后,身边没有更有智慧和德行的良臣引导他,因而他实行的暴政等都为秦朝的覆灭埋下祸根。

特别是宦官赵高和丞相李斯为一己之利而篡改遗诏,立胡亥为帝,赐死本应继承帝位的长子扶苏。结果无德无能的秦二世胡亥变本加厉劳民伤财,又重用小人,残害手足、良臣,最终直接葬送秦朝。

这一系列的蝴蝶效应,其实皆源自丞相李斯的嫉妒心理。不但伤害秦朝可能的发展走向,而且最终也使自己陷入绝境,被宦官赵高陷害,既保不住自己的荣华富贵,更使自己的家族被连根拔起。

《史记卷八十一·廉颇蔺相如列传第二十一》又有所记载,赵国大将廉颇因嫉妒而与宰相蔺相如过不去,但最终为国家安定的大局而化敌为友,彼此同心护国。

由此可见,“心中安静是肉体的生命;嫉妒是骨中的朽烂。”要想攻克嫉妒之心,除了以比自己更优秀的人为目标,更加努力而超越对方之外;还要有一颗宽广的心,凡事换一个角度,少一些考虑自己,少一些自私;多一些顾虑大局,多一些奉献精神。

那么,当遇到一个比你优秀的人或是别人正经历的美事时,你不但不会心里有芥蒂,反而是为对方的优秀高兴,为大局庆幸。

即使身边多的是比你优秀的人,待遇比你好的人,但你的内心依然充满安静、祥和和力量。

惜时悦读,与你谈古思今,共品人生。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