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史记好看既不避讳刘邦黑料,也不将

这些年出土的历史文献越来越多,很多学者曾费尽脑汁从考古发现中找出了证据,多次挑战《史记》的真实权威,那么为什么《史记》还是被众人喜爱呢?且看笔者说出自己的观点。

《史记》作者司马迁

一、编年体与纪传体谁最受宠?

编年体史书“纪传体”的写作体裁没有出现之前,史书大多采用“编年体”的写作方式。何为编年体呢?最经典的编年体史书就是《左传》,研读《左传》是非常费劲的事情。

一年中要发生很多互不相干的历史,其中有些事件前因后果时间跨度很大,有时往往不止一年,而左丘明是按照年份来编写《左传》的,互不相干的历史会被安排在一起,同一则历史往往也会被分布在好多章节。

大家看《左传》时会很麻烦,因为要了解一件事情的整个过程,往往需要阅读很多毫不相干的内容,才能够了解此事的结果。

举个《左传》中的例子:伍子胥的太爷爷第一次出现是在宣公十二年(公元前年),第二次出现是在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年),中间相差整整五十年。也就是说:想了解清楚伍子胥的太爷爷,这中间你还得阅读五十年不相关的历史,查阅起来很麻烦。

《左传》作者左丘明

纪传体史书相比起《左传》,大家都喜欢阅读《史记》,因为史记采用了“纪传体”的写作方法。所谓纪传体就是写作目的立足于历史传记人物,它有固定的套路:先把某人的姓名,出生背景稍加介绍,其次详细写出此人一生中比较有意义或有趣的事情,最后再写上人物评价,由此一篇人物传记就完成了。

纪传体显然阅读体验很棒了。举个例子:阅读《水浒传》的时候,大家并不能记得清楚将的出场顺序,但却能够将梁山人物与事迹对上号。再比如《西游记》,大家并不能够记清楚记得81难的先后顺序,但却对各路妖怪熟稔于心。要捋清先后顺序靠的是编年体思维,而熟知鲜活人物事迹靠的是纪传体思维。

纪传体的出现不仅是降低了历史写作高度,而且降低了读者的阅读门槛。然而,通过历史人物传记来研究历史脉络,显然还是不够严谨的,但却刺激了历史小说的创作,如今绝大部分历史小说都带有纪传体的影子,也再次证实了纪传体符合大众的阅读趣味。

司马迁

二、《史记》无韵之离骚

司马迁笔下的史记,未必经得住考古推敲,但却尽力使人感觉写得真切。举个例子:秦始皇遗诏传位给了谁?司马迁是怎么记录“篡改千古一帝遗诏”这种惊天动地事迹的呢?

胡亥、赵高和李斯是篡位的中心人物。在司马迁的笔下:胡亥性格软弱,脑袋迟钝,丝毫不考虑自己哥哥当上皇帝后,自己是什么下场;李斯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型”官员,靠实力坐上丞相,即使扶苏上位,也不会无用武之地;赵高是最急迫的,一旦复苏上位,自己性命不保。

赵高剧照

司马迁将赵高心理活动刻画得十分真切:赵高为何选择先劝服胡亥?首先一旦胡亥不配合篡位,即使说通李斯也没有用;其次先易后难,头脑简单的胡亥更加容易说服,而无生命忧患的李斯很难说服;最后独揽劝进之功,赵高先说通胡亥再找李斯,那么成事儿之后,自己将是首功。

司马迁将赵高的密谋行动描绘得十分真实:对付整日无所作为的胡亥,最好的方式就是贩卖恐慌。赵高一方面对恐吓胡亥,一旦扶苏上位,你将必死无疑;另一方面利诱胡亥,列举古代篡位成功的案例,最后胡亥被劝服了。

说通胡亥之后,赵高就去找李斯了。李斯是个聪明的人,篡位对他来说风险太大,所以刚开始李斯是拒绝的。可是终敌不过赵高不遗余力的劝说,赵高对他说:扶苏做了皇帝,李斯还能够当丞相吗?李斯说:我并不贪恋相位!赵高又说:“秦国历代丞相哪个有善终的?商鞅、张仪、魏冉、范睢、吕不韦都是什么下场?”李斯说:“我受先帝大恩,宁死无悔”赵高心里想:“得了吧!还感恩先帝呢?你背着先帝干得坏事儿还少吗?”

对付李斯这样的人,赵高心里明白:李斯能够说通,但文人就是爱面子,就是嘴拧不答应,得给李斯找个台阶下才行。于是赵高开始钻研李斯擅长的哲学,拿出“无常”哲学理论来说服李斯,最终李斯终于从台阶上下来,上了赵高的贼船。

赵高剧照

当然大家会怀疑司马迁,如此绝密的事情怎么描写得好像他开了天眼一般。但不得不说,他将赵高、胡亥、李斯等人物刻画得生活鲜明,行动逻辑真切可信,还把宫廷政治的黑暗、狠毒、卑鄙等揭发的淋漓尽致。

三、不避讳刘邦黑料,也不把项羽写得一无是处

如果说司马迁是一个文学家,那么这个文学家写出的东西,远比他想象的要多。当今世界,有了计算机的普及,搜集信息、检索文献、获取资料不仅比司马迁容易,还比司马迁要多。

当下,后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也越发深刻,并且历史事件经过人们数千年的不断探讨也越发清晰,后人对历史的认知应该比司马迁更清晰深刻,但是《史记》的光辉并没有因此暗淡。

刘邦和项羽

举个例子:《史记》中有一个争议到现在也没有说清楚的问题:司马迁到底是同情项羽,还是赞赏刘邦?在《项羽本纪》中司马迁说得很清楚,项羽是个烂泥扶不上墙的勇夫,战场上厮杀了不起,但没有政治远见,失败是注定的。

可评价归评价,司马迁笔下的项羽愚蠢中流露出大英雄气概。巨鹿之战中项羽首创破釜沉舟之法,显示了一位勇者无敌的骁勇将军形象;鸿门宴中项羽优柔寡断中放走了刘邦,让人不禁说他太蠢;被围垓下之后,霸王别姬,自刎乌江,多情少女不仅为之潸然泪下。

刘邦和项羽

司马迁笔下的刘邦呢?《史记》中刘邦虽然得到了天下,但是形象并不好。也许是司马迁内心怨恨刘氏子孙给了他宫刑,所以极尽所能地丑化刘邦。其实司马迁并不避讳刘邦的“黑料”,也不把项羽写得一无是处,反观其他史书,只要写到开国君主,就极尽美化,让人感觉像个假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22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