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原来和古代这个官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n个非常注重修史的国家,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作者司马迁为了完成修史的理想不惜忍辱偷生的故事,不证明千古流传,更成为文史界的传奇和楷模。i《史记》之后的两千年里,后世史官又修了包括「二十四史」在内的诸多煌煌巨著,但是为什么只有这第一部史书被称为《史记》呢?我们可能会想当然地认为,因为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部通史,从上古三皇五帝一直写到著史人所在的时代,在史学上的意义非凡,因为被后人称为《史记》。这么说有其道理,以《史记》的价值也当得起这样的地位,不过这并不符合历史真实。之所以称《史记》,其实要从司马迁修史时担任的官职说起。司马迁生于西汉景帝年间,出身家庭可说是一个小官宦人家,他父亲司马谈曾任太史令,这就是一个专门著史记史的官员,司马迁日后也任职同样的官,所以算是子承父业,更重要的是,写一本通史,其实本就是司马谈的毕生志向。从小受父亲影响《史记》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其中最后一篇《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做的自传,其中详细讲述了自家祖上即是周朝的史官,父亲司马谈如何想继承祖业,修纂通史的终生夙愿,以及自己如何遵循父亲的临终嘱托,如何历尽千辛万苦,忍辱负重,发愤著书,达成所愿的过程。应该说《史记》的成书,当g然尽是司马迁的心血,但是在修史的起因和目的,以及前期搜集大量的原始素材和重要的一些史论的定调,脱离不了司马谈的功劳。司马谈担任太史令达三十年之久,是司马父子能够学文识字修史的重要基础。太史令是据说自夏朝就有的官职,主管起草皇家文书,管理典籍文献,编写史书,天文历法,祭祀等众多事务的官员。这应该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因为文字最初就是因为宗教、占卜、祭祀等事务而产生的,最早能识字的人都是宗庙祭师和文书记事的官员。遍览典藏文献太史令到秦汉时侯,地位逐渐下降,因为这时候总管宗庙礼仪的官职叫做「太常」,太常为九卿之首,地位崇高,太常下面再设太乐、太祝、太宰、太史、太卜、太医六个职官,分别管理音乐、祝祷、祭祀、天文、占卜、医疗,分工越来越细,太史就只管天文历法和撰史了。太史令俸禄是六百石,和郡县的长官同级,按今天的级别,也就是个正处级官员。李陵事件受牵连司马迁大约在37岁时担任太史令,41岁时正是动手创作《史记》,46岁时因为李陵事件下狱,受宫刑后复出,49岁时担任中书令(皇帝近侍官,有实权,可类别为中央书记处书记),54岁时,《史记》终于完成。终于说到正题,《史记》成书之后,如何被命名为《史记》呢?《史记》最先传播的名字叫做《太史公书》,叫这个名又有两种说法:一说司马迁写完全书后没有名字,先拿给东方朔看,东方朔十分喜欢,就提笔写了「太史公」三字;另一说则是《太史公自序》中有「凡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为太史公书」之句,可证明司马迁自称为《太史公书》。「太史公」究竟是太史令的另一种称呼,还是太史令自称或别人对太史令的尊称?这又是一个考证的问题,本文就不展开说了。就以上《太史公书》名称来历的两种说法,似乎后者更可理解,而前者则接近于传说。《太史公书》既无固定书名,又在几百年内未能大范围流传(详见汉朝人怎么看《史记》?书成被禁多年,东汉蔡邕因其未能免死一文),所以后人说起《太史公书》,也有多种提法,其中班固在《汉书·艺文志》称之为《太史公百三十篇》,但这个名称太繁复,所以后来又简化为《太史公记》、《太史公传》、《太史记》、《太史公》等,之后则干脆简化为《史记》,学者考证《史记》之名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及三国期间,这和《史记》能够被朝廷解禁,在民间大范围流传的时期是基本相合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