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周本纪》记载:四十六年,宣王崩,子幽王宫涅立。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甫(伯阳甫是西周宣王、幽王时的太史,生卒年月不详。他身处的时代正好在宣王中兴之后;西周的种种制度弊端和人性的贪婪都呈现出来,他冷眼旁观,最后成为未卜先知的历史洞见者。)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 ,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源塞,国必亡。夫水土演而民用也。水土无所演,民乏财用,不亡何待?昔伊、洛竭而夏亡,河竭而商亡。今周德若二代之季矣,其川源又塞,塞必竭。夫国必依山川,山崩川竭,亡之徵也。川竭,山必崩。若国亡不过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岁也,三川竭,岐山崩。三年,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译文为: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褒姒不好笑,幽王欲其笑万方,故不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幽王说之,为数举烽火。其后不信,诸侯益亦不至。幽王以虢石父为卿,用事,国人皆怨。石父为人佞巧,善谀好利,王用之,又废申后,去太子也。申侯怒,与缯、西夷犬戎攻幽王。幽王举烽火征兵,兵莫至。遂杀幽王骊山下,虏褒姒,尽取周赂而去。于是诸侯乃即申侯而共立故幽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以奉周祀。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译文为:褒姒不爱笑。为使褒姒能够笑,幽王用了各种办法,都没有用。幽王点燃了传递紧急军情用的烽火台并擂鼓。因有强盗入侵才会有烽火,所以各地诸侯看到烽火,以为京城有敌情,马上带着军队赶来了,结果到达后发现没有盗寇。褒姒因此而大笑,幽王很高兴。后来,幽王又点燃烽火数次,诸侯们以为幽王又是在开玩笑,就没有来救助。幽王用一个叫虢石父主持朝政,国人都很愤怒。这个人为人奸诈,善于逢迎,见利忘义,大王使用他。又废除了申后和太子。申侯很生气,与缯、西夷犬戎一起攻击幽王。幽王又举烽火召集诸侯援兵,诸侯援兵没有来。于是申侯(姬宜臼的外公)他们就在骊山下杀死了幽王,虏走褒姒,取光了周幽王的财物走了。《史记》记载,周幽王有两个后妃,即申后与褒姒,分别育有一子姬宜臼与姬伯服,其中姬宜臼是嫡出,姬伯服是庶出。当然,周幽王后妃与之女应该不止这些,还有一些可能没有记录,尤其是一些庶出之女,往往不被史书重视。正常来说,周幽王应该传位姬宜臼,但因为幽王宠爱褒姒,废除姬宜臼太子之位,而立姬伯服为太子。更为重要的是,周幽王还要杀死姬宜臼,致使申后父亲申侯大为愤怒,于是公元前年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并在骊山下杀死周幽王和姬伯服,褒姒被犬戎掳走,西周灭亡。周幽王死后,诸侯们与申侯共同拥立前任太子姬宜臼继位,是为周平王,史称东周。但与《史记》不同的是,《左传》、《尚书》、《竹书记年》等书中却有“二王并立”的记载,就是当时出现了两个周王。《竹书记年》:幽王既死,而虢公翰又立王子余臣于携。周二王并立。二十一年,携王为晋文公所杀。以本非适,故称携王。《左传》:携王奸命,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迁郏鄏。可见,尽管《史记》中没有记载周携王,但此人应该真实存在,那么“王子余臣”又会是谁呢?魏晋学者杜预指出:“携王谓伯服也”。《系年》(《系年》是自西晋发现《竹书纪年》多年之后发现的秦代以前的完整史书。只有个别残损之处。全篇分为23章,每章自为起讫。文字通为墨笔书写的楚文字。内容多与历史有关,其中最重要的有《尚书》及同《尚书》类似的文献,是一种编年体的史书,所记史事上起西周之初,下到战国前期,比之《春秋》经传、《史记》有许多新的内涵。):周幽王取妻于西申,生平王,王或(又)取褒人之女,是褒姒,生伯盘(即伯服)。褒姒嬖于王,王与伯盘逐平王,平王走西申。幽王起师,回(围)平王于西申,申人弗畀,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盘乃灭,周乃亡。邦君、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携惠王。如果按照《系年》的记载,那么烽火戏诸侯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周幽王和褒姒之子伯服驱逐了姬宜臼之后,又主动进攻了申国,由此引发申侯勾结蛮族,杀了周幽王与姬伯服。此后,申侯与诸侯立宜臼为周平王,其他诸侯等立周幽王的弟弟余臣为周携王。以上图文均为作者整理加工,如有不妥,敬请指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一起读故事,学历史,品人生,明道理.谢谢大家阅读评论收藏加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75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