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史记秦始皇本纪秦王嬴政大传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始皇本纪》、《吕不韦列传》

秦始皇二十二岁亲政。在当年,就开始对政敌展开了清算。他的第一刀挥向了长信侯嫪毐。我们一条一条分析,秦始皇这事做得有多精彩。

首先,背景是,长信侯嫪毐发起叛乱,始皇帝率军平叛。

始皇帝的理由和时机找得恰到好处:

一方面,从理由看,嫪毐作为太后赵姬的男宠,与太后鬼混,这个罪很大,为什么始皇帝不单独定个罪,干掉嫪毐。因为如果只是这个罪,那就会杀敌一千,自损八百。你老妈跟人私通,你当儿子的,还有脸当这个大王吗?但是这次是谋反,而且是嫪毐打响第一枪,所以从平叛切入,那从道义角度和法律角度,就都有杀伤力了。

另一方面,从时机看,嬴政亲政前为什么不做?一来,他手里没实权,二来这事是一个连环扣,涉及吕不韦的事情,咱们待会再分析。那为什么一亲政马上就做?这是我佩服秦始皇的地方,做事不瞻前顾后,不给对手韬光养晦的机会,以免夜长梦多。一旦手里有刀,马上就干。

始皇的应对:

第一步:命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兵攻打嫪毐,开展首都保卫战。

为什么不找吕不韦,因为嫪毐和吕不韦是有关系的,担心吕不韦靠不住。

第二步:战胜嫪毐后,有功者哪怕是宦官都加官进爵。

亲政要笼络人才,大家才会为你卖命;宦官常伴皇帝左右,更不能忽视。所以说,有人评判秦始皇寡恩,这不客观,他很懂什么时候笼络人,而且有分寸。

第三步:通缉嫪毐,不论死活,抓住重赏,捕获嫪毐。

擒贼先擒王,如果被逃走,遗祸无穷,所以必须重视抓首犯。

第四步:参与嫪毐谋逆的主要官员,枭首示众,并灭族。

斩草要除根,而且也要立威:我亲政了,看清楚谁当家作主。

第五步:嫪毐门人和有关人等,轻的判刑,重的削爵发配到边远地区。

不是所有人都杀掉。刚刚亲政,不能给天下人暴君形象,也不利于内部安定团结,所以处置起来要轻重有别。

第六步:一年后,吕不韦因嫪毐事件被免职。

这是一步早就想好的棋,这不是搂草打兔子,而是迂回战术,最终目标就是这位大佬。但是用这种方式,一来给了吕不韦一定的体面;二来如果上来就针对吕不韦,这块硬骨头可能啃不下来,还有可能崩掉呀。而嫪毐事件后,嬴政树立了威信,巩固了统治。再基于这个理由的合理性,那么就是有理有据,水到渠成的就把事情做了。

第七步:将嫪毐事件被迁居雍地禁闭的太后赵姬,迁回咸阳,恢复正常身份。

这在《史记》原文中,说是因为一个齐国人劝说了秦始皇。始皇帝是一个听人劝的人吗?我认为,是始皇帝的几个考虑点:第一,刚亲政,还是要树立仁孝的形象;第二,把太后安置在咸阳自己眼皮底下,免得被居心叵测的人利用而兴风作浪;第三,为自己的身份背书。始皇刚亲政,政敌多,难免拿他身份说事,太后坐镇甘泉宫,哪个宗亲大臣有想法,你们找太后亲自问问,难道儿子的爹是谁,当妈的没有发言权?!

分析完之后,我们回头可以再来评价一句,始皇帝是一个天才的政治家。我们还是列举几条理由,让大家看看这个我这个评价是否有说服力:

第一、第一刀为什么挥向嫪毐。我认为嬴政有两点考虑:一方面,柿子拣软的捏。相对于吕不韦的根基,嫪毐要差很多。虽然《史记》描述他跋扈,但那都是表象,不过是背后有个太后,否则一拉就倒,这从平叛过程也能看出。另一方面,以平叛为理由,道义上站得住脚。只要加点火,嫪毐谋逆很容易点燃,因为嫪毐的一切来自太后,名声不好,本就没有安全感,如果嬴政放出风去要搞死他,除了造反,他还有什么出路呢,除非逃跑,可是他有俩儿子,还有一帮门客,能搏一把肯定要搏一把,否则他能甘心吗?这就是人性,而嬴政明白这一点。

第二、嬴政的隐忍能力。十三岁继位,二十二岁亲政,这期间有九年。大家可以想想,这是一个少年最血气方刚,最想出风头和眼睛里最不揉沙子的年龄。可是,风头被吕不韦等一帮权臣贵族出了,眼睛里一直有两粒沙子——与自己亲妈私通的吕不韦和嫪毐——这些事他不可能不知道。他都隐忍下来,等待机会。这份忍耐力,非常认可及。

最后一点,这么妥当的计谋,是不是高人指点的。当时的高人,一个是吕不韦,一个是李斯。我从这两位的列传里,没有看到一个字是关于他们出谋划策的事情。而且我相信,首先,这事最终就是针对吕不韦,所以嬴政不会跟他商量;李斯那个时候是吕不韦的门人,嬴政也不会信任他。当然,其他大臣有可能吗,有,但是我没看见。

秦始皇做这件事时,22岁。秦孝公21岁继位,秦惠文王19岁继位,都是少年老成,而始皇帝,青出于蓝。

始皇帝亲政后的第一次大规模政治行动,树立了威信,也打出了自信。此后又经历了十七年,他扫平东方六国,中华民族再次走向统一。那么在这十七年中,始皇帝又有哪些作为,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9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