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13岁即位,他走向霸王的路,在亲政前的阶段最是艰难。为此他隐忍了十年,十年磨一剑。那么,他“磨剑”要对付谁呢?
从《史记》记载看,他少年时隐忍十年“磨剑”,应主要是对付以下这三个人——
第一个是相国吕不韦。
若按《史记》的说法,吕不韦疑是秦始皇的亲生父亲。不过秦始皇自己应不知情。他因年少势弱,即位后就将所有国政交由吕不韦主持。吕不韦是当时秦国真正的主事人,权顷朝野。
人的权力一大,野心往往也就大。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吕不韦“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而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他招揽天下“辩士”,编撰《吕氏春秋》。前者所为,是想建“一统天下”的不世之功;后者则是欲留芳百世。这种野心,恐怕没有哪个君王能容忍。
从史书记载看,秦始皇即位后的近十年内,秦国的政治舞台上基本没有秦王的身影,只是吕不韦一人独大。说明吕不韦并不把毫无根基的少年秦始皇放在眼里。而有自知之明的少年秦始皇,也一直深居秦宫不出,隐忍不发。
第二个是赵太后。
赵太后就是吕不韦在赵国献给异人(即秦庄襄王)的赵姬。秦始皇在长平之战后出生,一直生活在赵人极度仇恨秦人的环境里,八岁时才随母亲赵姬回归秦国。可以推断,秦始皇与母亲赵太后应是有着较深厚的感情基础的。但俗话说“爱之深,恨之切”,两人母子情越深,他对母亲的不守妇道,就有可能越恨。按《史记》记载,赵太后的不守妇道,主要是经常与吕不韦私通,以及养“野男人”嫪毐。
当然,史书并没有记载秦始皇发现赵太后与吕不韦的私情;与嫪毐的“宫闱秘事”也是在他亲政后才“东窗事发”。不过从后来秦始皇所表现出来的英明神武推断,他在亲政前不可能对这些事毫无所觉,他也许不过是隐忍装糊涂,以待时机罢了。
第三个是被封为长信侯的嫪毐。
嫪毐是吕不韦私下找来准备献给赵太后的“大阴人”。这其实是他转嫁灾祸的策略。据《史记吕不韦列传》记载:“始皇帝益壮,太后淫不止。吕不韦恐觉祸及己,乃私求大阴人嫪毐以为舍人,时纵倡乐,使毐以其阴关桐轮而行,令太后闻之,以啖太后。太后闻,果欲私得之。吕不韦乃进嫪毐……拔其须眉为宦者,遂得侍太后。太后私与通,绝爱之。”
嫪毐作为赵太后的“宠男”,本就犯了秦始皇的“逆鳞”,而且这“宠男”还不知天高地厚,还向赵太后求得了高官厚禄,不但祸乱后宫,还祸乱朝政,可以相像,秦始皇对他应是最为痛恨。若按史书的记载,嫪毐与赵太后的“秘事”是秦始皇亲政后因其想篡位才被发觉。不过,这可能也只是秦始皇“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隐忍所造成的假象。
隐忍近10年的秦始皇于22岁行成人加冕仪式并正式亲政。之所以说他在亲政前一直隐忍“磨剑”,而不是当纨绔享乐,是因他一亲政,仅用一年时间就迅速平定内乱,一举独揽旁落了10年的大权,成了独掌朝政的真正君王;若没有非凡的政治手腕和自己掌控的势力,显然是不可能做到的。这说明他在隐忍的近十年中,一直在暗暗磨练自己和培植自己的势力,因而亲政后才能如此迅速地处理内乱,重树皇权威严。
对吕不韦、赵太后、嫪毐的不同处置,标志着秦始皇已非少不经事的弱冠少年,而是已迅速成长为一个可经天纬地的成熟君王。
对嫪毐,秦始皇可说是切齿痛恨,所采用的是赶尽杀绝的雷霆手段,不但杀了他与赵太后生的两个儿子,还灭了他“三族”。
对吕不韦,秦始皇应是有敬有恨:既是可敬的“仲父”,又是可恨的与母后私通的“奸夫”,更是让他忌惮的可一手遮天的权臣。因而他采用极高明的政治手腕来对付吕不韦。借“嫪毐谋逆”,让他受到牵连(真假不重要),从而罢其相位;后又以赠书的形式,逼他畏罪自杀,彻底解决了心头大患。
对自己的母后赵太后,秦始皇应是爱恨交集,怒其不争,虽不至于杀她,却把她流放雍地,大有永不相见、任其自生自灭之意。但后来有人劝说:“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背)秦也。”他听从劝告,将赵太后又迁回了秦都咸阳,复居甘泉宫。说明秦始皇早有一统天下之志,为了统一大业,他可以“大义灭亲”,也可以“大义奉亲”。
迅速处置内患、重掌大权的秦始皇,因已无后顾之忧,他开始把目光投向了整个战国的时代舞台,他将要展露的恐怕应是气吞山河、咄咄逼人的霸王锋芒了。
秦始皇生于乱世,为何能成为结束乱世的英雄?孔子一语中的!
秦国历代君王秘密流传一个预言,年后秦始皇应运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