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十大酷刑,主要指的是什么,各朝代有何

北京医院湿疹 http://pf.39.net/bdfyy/bjzkbdfyy/210412/8839620.html

我们常常会产生一个疑问,就是古代十大酷刑,主要指的是什么,即到底是哪十种刑罚。但是当我们去了解的时候,却发现“十大酷刑”不仅仅只有十种,那为什么还叫“十大酷刑”呢?

其实都知道,“十”这个数字在中国十分重要,它是一个极大的数字,代表的是多、满,因此我们往往希望凡事都能“十全十美”,也就是完美。所以说古代“十大酷刑”,并不局限于某十种刑罚,只是用来形容极多而已。

今天,我们就要来说说,这个比较沉重,且带有浓浓封建社会气息的话题,就是古代的酷刑。

古代刑罚的起源

其实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经有了较为完善的刑罚,《尚书·舜典》中有记载:

“象以典刑,流宥五刑,鞭作官刑,扑作教刑,金作赎刑。眚灾肆赦,怙终贼刑。”

夏朝的时候,开始对刑罚重视起来,便在原有刑罚的基础上,增加了墨刑、劓刑等刑罚,形成《禹刑》。商朝时,刑罚变得更为残酷,增加了剖心、炮烙等严刑,相信看过《封神榜》的人,对这些酷刑都留有深刻印象。

周朝时,就多了一些“从轻处置”的刑罚,比如有的人犯了罪,但是罪不至死,这时候往往就施行流刑,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流放。不过,在死刑方面,周朝并没有松懈,加入了众所周知的酷刑“车裂”,即我们常说的五马分尸。我们知道的商鞅,当他在彤地战死之后,尸身就被运到咸阳车裂。不过此刑罚真正残忍的地方,还是在活人身上施行。

另外,商鞅除了尸身被车裂,他的全家也都被杀,这就是所谓的“灭族”。一般来说,都是“灭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更为残忍的便是“灭九族”,不过虽然我们常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个刑罚,但在历史上,真正被诛九族的人少之又少。

而明朝的方孝孺,一直有说法称他被“灭十族”。可此事在正史上,并没有具体记载,只是民间流传很广。因此方孝孺是否真的被灭了十族,还有待商榷。可见有的刑罚虽然听起来相当残忍,但也不一定经常会用到。

除了车裂和灭族之外,周朝还有一个著名的刑罚,便是“宫刑”。都知道司马迁就是在受了宫刑之后,才写出了《史记》。因此他在《报任少卿书》中,才会描述自己:

“身直为闺阁之臣。”

古代刑罚的发展

秦汉到明清时期,主要是古代刑罚的发展阶段,尤其是明清时期。古代大部分酷刑,都在明清时期得到加工。因此虽然有的酷刑并不是清朝发明的,但有时候我们在提到的时候,也会不自觉加上“满清”二字,便有了满清十大酷刑之说。

其实要说古代的酷刑,在各朝代有何不同,主要还是看当时的统治者是谁。比如西汉文帝刘恒,他是一个比较宽仁的统治者,他觉得很多刑罚都过于残忍,因此废除了肉刑、墨刑、劓刑等等,仅保留了宫刑。

再比如说东吴末代皇帝孙皓,他前期施行仁政,后期却变得昏庸暴虐,暴虐程度震惊华夏,就连晋武帝都感到惶怖。于是,有一次他认为大臣对他无礼,便下令将其脸皮剥落,使这种做法形成一种刑罚。

明朝时期,官员的俸禄相当少,也就导致贪污受贿严重。朱元璋为了打击贪官,就发明一种“剥(bāo)皮楦(xuàn)草”的刑罚。即将人皮完整剥下来,做成袋状,在里面填充稻草后悬挂示众,以此来警告继任官员,切勿贪赃枉法。

其实古代刑罚的残忍,主要在于折磨受刑人的心理。比如车裂,当将人真正撕开的时候,受刑者已经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反而是正在慢慢拉扯的时候,那种心情想想都觉得恐怖。所以比较起来,受刑者宁愿自缢或是鸩毒,一来可以留个全尸,二来相对死得痛快些。

虽然古代这些刑罚,主要是针对犯罪之人,为了起到震慑作用,希望减少犯罪率。可这些酷刑的出现,十足体现了封建社会的背景,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地位的残忍本性。好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些残忍的刑罚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人性化的刑罚。

(参考文献《尚书·舜典》《明史》《清史稿》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4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