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想要抢传国玉

如果说古代乱世出英雄的话,在转念一想:这些英雄是为了争夺皇权而产生战争的。是不是突然有种有一些人人物形象好像有点掉了档次的感觉?

而在历代王位争夺战中,“正统”被视为第一要素,否则就算自己得了大统之后,这样的得来的皇位也是“名不正言不顺”的。要是真的和原来的皇帝没有什么关系,怎样让继承一事名正言顺?答曰:传国玉玺。

所以这就是每个朝代的开国皇帝都想要枪传国玉玺,但是为什么一定要找到并得到呢?自己刻一个不行吗?玉玺究竟有什么用?

玉玺和传国玉玺

在王朝更迭中,我们最多能听到的起兵继(夺)位的理由就是“出生正统”,这个“正统”要怎么理解?

从大于的儿子夏启继承王位后,我国古代的王朝继位法则从“公天下”转变成为“家天下”,自这里开始,可能就已经慢慢再萌生出一些类似于“直系子孙”或者血亲之类的后代,才最有资格继承父辈的地位与财富这类的想法。

当然在秦朝之前,人们普遍使用的都是金印,“玉玺”这样的物件儿还是没有出现的。自秦始皇开国以来,他专门制作了“玉玺”这样的皇帝专属印章。从“玺”这个之个字当中,有上天授予宝玉、令其执掌天下的意思。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天命所归”。

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万民莫敢用之。——《史记集解》

要叫作“玺”,其它臣子的印章还是要叫做“玺”,其它臣子的印章还是叫作“印”。并且在自此之后就规定了,没有加盖玉玺的所有书面旨意,都不能下达到地方,也不能真正实行,就相当于是没有批准。这样的规定往后都一直是这样,玉玺也就成了权力的象征。

后面又有徐令在《玉玺记》中提到:玉玺者,传国宝也。所以这才有了后世所谓的“传国玉玺”之说。

之后这个玉玺在秦末落到刘邦手中,又在王莽时期被摔坏一个角,再往后就是三国刘氏、袁术、曹操等人手中都辗转了一回,然后就是隋炀帝时期,传国玉玺流落到大漠,到唐朝李靖从大漠中又给追了回来。

只是在后来,秦始皇时期的传国玺在唐后期再也没有了踪迹,因为后唐主李从珂逃难时,一把火将整个玄武楼都给烧了,玉玺也没了下落。而后面登基的皇帝都是仿制雕刻的玉玺,总的来说都算赝品。

有实用价值吗?

从玉玺本身的价值来说,它采用的是玉来制作的,而且毕竟是皇家天子用的玺,用的自然也是最好的玉。单从其价值上看,这样的物件儿没雕琢之前也算是一块不可多得的美物。

其实就秦始皇立国后,选择用“玉”来表示自己的权力象征这一件事情,好像还有迹可循。在那秦国还只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的时候,就有过一个关于玉的传说,即“和氏璧”。

传闻这块玉是从荆山商开采下来的。这里本身就是一个典型的“石头山”,其中有一个洞室,卞和就是在个洞室内发现了和氏璧,所以后来这个洞室被命名为“卞和洞”。

当然,这块玉原来并没有名字,只是因为汴和发现它后,想将这块玉献给楚王,但是两任楚王都相信汴和,认为这就是一块平平无奇的石头,不接受他的献宝,还先后打断了汴和的两条腿。

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王又以和诳,而刖其右足。

可以说是“飞来横祸”了,有事没事献啥宝呢?接连遭受了两次打击,汴和内心非常苦闷,所以抱着玉石在大哭,泪水哭干了就流出了血泪,这就引起了楚文王的注意。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乃使玉人理其璞,果得宝焉,遂命曰“和氏璧”。

于是乎,号称举世无双的一块玉就这么脱离了石头的外壳,露出了惊为天人的玉身。楚文王也算是为了安抚汴和,就用他的名字来命名这块玉,也就是“和氏璧”,被看作是国宝。后来楚、赵两国和亲,和氏璧被当作礼物送到了赵国,却也引起了当时的秦国君主的注意,表示愿意拿城池来换。到这里,就有了我们所熟悉的“完璧归赵”的故事。

相传等到秦国灭了六国,秦始皇获得了天下霸主的之位之后,当初没有得到的和氏璧也被秦始皇拿来刻成了玉玺,和氏璧就这么成为了传国玺。

当然,这里的传说并没有在正史中找到,因为不确定和氏璧的原型,传国玉玺也在唐朝后期遗失,至今没有找到,所以谁也不能完全确定传国玉玺和和氏璧到底有没有关联。

玉玺的意义

秦始皇的玉玺的确成为了后世传位的象征,“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字也象征着皇帝的使命,是天子带领国家走向繁荣昌盛。

所以历经多个朝代,那么刚开始时人人都对秦始皇喊打喊杀,但是他留下来的很多东西却影响了后世数百上千年。

比如皇帝们争相争夺的玉玺,秦始皇还曾因为落水将其投入河底,可见他对于玉玺本身并不在意;比如全国统一后的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度,直到现在在社会格局上依旧还有一定的影响;再比如皇帝制,自秦之后到清朝最后一任皇帝退位,哪一个王朝不是将皇帝看作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说白了,其实玉玺存在更像是一个象征意义,在古代皇帝眼中相争权力的代表和“正统”地位。但是那再现在来说,不管是尚未找到的传国玉玺,还是后来重新打造的玉玺,都是一个朝代的见证,更多是文物记载的历史意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2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