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史记改变鸿门宴历史走向的事件,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 http://pf.39.net/bdfyy/

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

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史记-项羽本纪》

公元前年,项羽率四十万大军攻破函谷关,进驻鸿门。

此时刘邦手下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向项羽告密:

“刘邦意图称王关中,使子婴为相,占有全部珍宝。”

项羽闻言大怒,命令明天一早饱餐士卒,击破刘邦军!

项羽麾下第一谋士范增不忘火上浇油,以此来坚定项羽除掉刘邦的决心: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正所谓“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一场事关数十万义军生死的内部斗争势所难免。

此时,项羽的季父项伯素来和张良交好。他知道张良这时跟随着刘邦,危急关头,项伯连夜骑马跑到刘邦军营,私见张良,讲述了事情的经过,让好友赶紧跟自己一起走——

“毋从俱死也。”

张良情知此事非同小可,紧急向刘邦禀报,刘邦不禁问道:

“你怎么与项伯有交情?”

“秦时项伯和我交游,他杀了人,我与他有救命之恩。”

话不多说,刘邦因了张良的这层关系,对项伯展开危机公关——

“兄事之”、“奉卮酒为寿,约为婚姻”,并郑重声明不敢背叛项羽。

项伯于是和刘邦约好明早去鸿门当面向项羽请罪,又马不停蹄地回到军中,把刘邦的话原原本本报告了项羽,极力斡旋道: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

正是项伯的这番话,令项羽回心转意(“项王许诺”)。

不仅如此,鸿门宴上,范增见项羽无杀刘邦之意(“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遂暗中安排项庄借舞剑之机,在座上袭杀刘邦。

又是项伯拔剑起舞,常常用身体保护在刘邦面前,将鸿门宴上最危险的局面化解于无形。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可以说,项伯近乎以一己之力改变了鸿门宴的结局。

追本溯源,他之所以这么做的出发点,是因为他曾经杀过人得了张良的救助,感激在心,出于救张良的目的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那这究竟是一桩怎样的杀人事件,让项伯一直感恩在心,而张良也是记忆深刻,并由此结下过命的交情呢?

我们尝试梳理各方史料,来重新解读和认识这一历来为史家所忽略,却又改变了鸿门宴历史走向的杀人事件。

在《史记-留侯世家》中对于这桩杀人事件有这样的记载:

“(张良)居下邳,为任侠。项伯尝杀人,从良匿。后十年,陈涉等起兵。”

这里说明了张良救助项伯的时间——陈胜起义前十年,即公元年,救助的地点——下邳。

《史记-留侯世家》同样告诉我们,张良之所以来到下邳是因为这一年他策划了著名的博浪沙刺杀秦始皇事件——

“秦始皇东游。至阳武,张良与客狙击秦皇帝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

那么此处有两个疑问——

第一、当博浪沙行刺失败,张良躲避秦朝的追捕改名换姓藏匿在下邳,秦始皇大索天下都没能找到的张良,为什么项伯能够找到他?

第二、此时的张良不仅不怕项伯出卖他,反而还承担着被牵连的巨大风险收留了杀人的项伯,这又是为什么?

对于这两个疑问,个人的理解如下:

纵观张良一生行事,作为六国灭亡之后没落的贵族,早期的张良一心所想就是结交志同道合的反秦人士,行刺秦始皇,为韩报仇。

(“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

因此,张良非常主动且广泛地结识了一批与他一样的反秦志士,包括东见仓海君、结交铁锥力士、跟黄石公学习兵法,期间作为楚国没落贵族的项伯自然也不例外。

项氏一族自项燕起,历经项伯项梁,项羽项庄项它,祖孙三代都是无比坚定的反秦志士。

从这个角度,不难理解项伯杀人之后投靠张良,张良不顾危险藏匿项伯,这里面其实包含了坚贞的“革命友情”,是在秦朝高压统治下暗流涌动的六国反秦志士的惺惺相惜、守望互助!

明白了这些,我们接着来探讨项伯杀人的作案动机,他为什么要杀人?

很遗憾,对此司马迁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却记载了同是项羽叔父的项梁杀人事件:

“项梁杀人,与籍避仇于吴中。”

这两条史料放在一起对比着看,会发现什么?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2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