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谢夏晴
说起蹭饭,相信大家都懂,是指白白到别家吃饭或跟着别人吃饭,自己不掏钱。这种行为为现代人所不耻,脸皮薄的人宁愿自己多付钱,也不愿背上蹭饭的“恶名”。古人又何尝不是,对这种白吃白喝的行为也极尽讨厌的。司马迁在《史记》当中记载了几个因蹭饭而被嫌弃的人物,比如刘邦、陈平、韩信,他们的事迹读来确实有意思,司马迁以细腻的手法,把他们的“丑事”详细记录下来,这里我们就来读一下。
1、
先来说说刘邦吧,毕竟他是这三人当中成就最大的。刘邦是大汉帝国的创立者,本名刘季,出生于楚国沛县的丰邑(江苏省丰县一带)一个富裕的下层平民家庭,在家里排行老三。刘邦的老爹刘太公在务农和经商方面很有天赋,又很勤劳,给刘家积累了不少的田产,在丰邑也算有头有脸的人物。史记上记载他为人豁达,睦邻乡里,对于沽酒卖饼、斗鸡蹴球的市井生活情有独钟,日子过得滋润有味。
大哥刘伯为人老实,刘太公对他期望很高,所以,他一直勤勤恳恳持家,家境也不错,但可惜死得早,只留下妻子和儿子刘信单独生活。刘伯死后,刘太公将全家的希望寄托在了刘仲身上,因为刘季整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喜欢跟一班混混闲逛,料定老三是靠不住的。但世事难料,不被看好的老三居然日后成就了一番伟业。
刘邦经常带着一帮狐朋狗友去嫂嫂家蹭饭,去的次数多了,难免引起嫂嫂讨厌心烦。这也难怪,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作为一个寡居带孩子的女人,不要奢望她有多高的觉悟,你小叔来就得了,还经常带着一班不三不四的人来,自然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心理。于是某天到饭点的时候,刘邦又带着一班人过来蹭饭了,而就在此时,厨房里面传出刷锅的声音,那班朋友明白了,看来这饭是蹭不上了,人家都在洗锅了,这是明显是赶我们走嘛,于是知趣地走了。这让刘邦很难堪,他跑到厨房掀开锅盖一看,居然还有饭菜,才明白原来是大嫂在使坏,从此怨恨大嫂,不再往来,这也成了刘邦一个心结。
后来刘邦做了皇帝,对家里兄弟亲戚都封王封侯,唯独对大哥家没有表示。刘太公看不过去了,直接向刘邦提及这个事情。刘邦心里有些不快地说,“老爹,这不是我忘记了,是大嫂当年太不地道了。”擦,这都过去好些年了,刘邦依旧记得清清楚楚,后来经不起刘太公的一再说情,刘邦不情愿地给大哥的儿子刘信封了侯,但仍然不忘讽刺一下嫂嫂。因为这个侯名很有特色,叫羹颉侯。羹者,锅中饭菜也;颉者,用勺刮锅也。羹颉侯,就是饭菜刷锅侯。
不知刘邦的嫂嫂心里是怎么想的,自己当年一个小举动,居然伤了小叔子的自尊心,还伤得那么深,以致于这么多年过去了,依旧没有忘记。但无论怎么样,儿子也算有个爵位了。透过这个事情也看得出来,刘邦也是一个性情中人,一顿饭恩怨他要报回来,当年难堪受过的气,他也要还回去。
2、
再来说说陈平,《史记》记载陈平小时候家境贫穷,跟哥哥住一块,有田地三十亩,全部交给哥哥打理,他自己四处游学。这里有个疑问呀,既然陈平家里有三十亩田地,家境应该不差的,但太史公仍说他家里贫困,大概是指陈平从小失去了双亲,跟哥哥相依为命,身世有些可怜,长兄若父,哥哥便承担起了父亲的角色。
陈平长得一表人才,喜欢读书,哥哥可能觉得他不是一个务农的料,即然他喜欢读书和交游,那么就支持他呗。但是嫂嫂却不是这么想的,她觉得陈平整天不治家产,是游手好闲,所以当人家笑陈平,“既然家里那贫穷,你怎么还长得这么高大?”,这话当然不是赞美,而是有带嘲讽的味道。她嫂嫂听到后没好气地补刀,“也不过吃糠咽菜罢了,有这样的小叔子,还不如没有。”
不知这话,让陈平听了作何感想,史书上没有记载,但可以想象,作为一个常年在哥哥家蹭饭吃的人,想必也是伤了自尊心。不过这话这话传到陈平哥哥耳朵里面,哥哥很生气,他一怒之下,居然赶走并休了自己的妻子。可见,哥哥对陈平还是很爱护的,但做法未免有些过激。
后来,陈平为了补贴家用,乡里但凡有丧事,他就跑去帮忙,蹭饭之余还能挣点小钱,结果被一个张姓大户人家看上,要把嫁了五次的女儿改嫁给陈平,陈平居然也欣然接受了。于是借助女方的财力和物力,交游也越来越广了,为后面的出仕打下基础。
《史记》里面没有记载陈平发达之后,是如何报答哥哥,反倒是记载了一件很不光彩的事情。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周勃、灌婴等人都诋毁陈平,说他早年与嫂嫂通奸,还收受贿赂。对于收人钱财的事情,陈平倒是向刘邦坦白了;但是与嫂嫂通奸的事情,他没有解释,或许他不屑于解释,所以最后也就成为一桩悬案了。
3、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是古代军事思想“兵权谋家”的代表人物,后人奉为“兵仙”、“神帅”。但是他的的蹭饭事迹,实在是有些过分了。
韩信早先在平民时期,既贫穷又没有好的品行,自然没有人推荐他去做官,他自己也不会营生,以致常去别人家里蹭吃蹭喝,人们大多都讨厌他。韩信曾经多次前往下乡南昌亭亭长处吃闲饭,而且一吃就连吃数月。这韩信脸皮也真厚,特么好意思蹭这么久。
亭长倒没有表示什么,但是亭长的妻子不干了,十分嫌恶他,家里突然来了个吃闲饭的人,而且一吃就这么久,换作是地主也遭不住呀。于是一早把饭煮好,在床上就吃掉了。开饭的时候,韩信去了,却没有给他准备饭食。韩信也明白他们的用意。一怒之下,再也没有去了。
但吃饭的问题终要面对的呀。于是韩信在城下钓鱼,遇见几位老大娘在河里漂洗涤丝棉,其中一位大娘看见韩信饿了,于是就好心把带来的饭分给韩信吃。一般来说,陌生人分饭吃,吃一餐也就算了吧,但是韩信心理强大的很,他居然连吃几十天!
本来老大娘只是同情韩信,觉得他年纪轻轻没有饭吃,怪可怜的,但韩信接下来说的那句话,让老大娘好气又好笑。“我以后一定会重重报答您的”,老大娘一听在想:你堂堂男儿连自己都不能养活,还能指望你以后会有多大的出息。再说了,我帮助你也没有想过要得到什么报答。
后来韩信因战功被封为楚王,他召见曾经分给他饭吃的那位漂母,赐给她黄金千斤。轮到下乡南昌亭亭长,只赐给百钱,说:“你,只是小人,做好事有始无终呀。”呜呼,亭长心里估计在骂:你蹭我家几个月的饭,居然还不如蹭人家几十天的饭。
我在读《史记》的时候,觉得司马迁很可爱,他居然连蹭饭这种小事也记录下来,而且记录得生动而有趣,通过他们蹭饭行为,是可以从侧面了解人物性格,刘邦的睚眦必报,快意恩仇,陈平的通于人情世故,韩信的隐忍和无下限,这些都为他们以后的命运埋下伏笔。刘邦取得天下后,大翻旧账,大杀功臣,基本是一个只可共苦,不可同甘的主;陈平则安稳地在刘邦后下干活,又巧妙地躲过吕后的迫害,最后成了诛杀诸吕,匡复汉室的功臣,终得善终,这与他精于人情世故分不开的。而韩信在投靠刘邦之后,一路开挂,所向无敌,但他却在刘邦被项羽围困荥阳时,不但不救,还伸手要齐王的爵位;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他又不甘心久居人下,唆使陈豨造反,企图来个里应外合,颠覆汉朝,最后惨死毒妇之手,可悲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