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3000多篇历史中,孔子为什么只选了1

看过古本《竹书纪年》的朋友都知道,里面很多记载跟我们所学的历史是相反的。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尧舜禹时期的禅让制,在《竹书纪年》里是一场场血雨腥风的斗争。舜把尧囚禁了起来,并且阻止他的儿子丹朱去看望他,后来还把丹朱流放到了今天的湖南省境内。尧在幽囚中孤独死去。舜夺取了帝位。

舜的下场也不好,他在巡视到今天湖南省境内的时候,被禹派的杀手杀了,并且就葬在了湖南省。禹继承了帝位。禹把帝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从此开辟了一家天下的年代。

竹书纪年是在魏襄王的坟墓中发现的。也就是在坟墓中埋藏了几百年时间,一直到西晋的时候被盗墓者发掘出来了。当这些竹简在坟墓里的时候,世间已经经历了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及秦朝灭亡,还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司马迁写作史记等等。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资料,主要来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西汉之前的文字记载,另外一部分是他亲自到全国各地去考察所得的结果。在西汉之前的文字记载中,司马迁并不是全部采纳。他在大宛列传后的“太史公曰”内容中曰了两本书,一本是山海经,一本是禹本纪,认为这两本书所记载的内容太过神奇诡异,所以不敢相信,因此也就没有做参考。

这样看来,司马迁所能参照的已有文献是非常有限的。其中主要包括国语尚书等。然而这些书毫无疑问,都是儒家学派的经典。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认为,司马迁就只能够在儒家的那几本书中参考资料,而这样写出来的历史,也就只能宣扬儒家思想了。

事实上,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史官。传说造出汉字的仓颉,就是黄帝的史官。从黄帝开始一直到商周,历朝历代都有史官,也都有相关历史记载。但是这些历史中的大部分可能被毁坏了。老严提出这个观点并不是毫无来由,而是有证据的。证据甚至告诉我们是孔子毁灭了那些书。

汉朝时候无名氏的作品《尚书璿玑钤》讲了这样一件事情:孔子得到了黄帝的后代帝魁所流传下来的书,一共有篇。孔子把其中上古的部分舍去了,而把时间距离比较近的,能够反映儒家思想倾向的篇保留了下来,其中的篇删定为《尚书》,另外18篇定为《中侯》。

唐朝的司马贞在为《史记·伯夷列传》作注的时候引用了《尚书纬》的内容,说孔子得帝魁之《书》篇,删定一百篇为《尚书》,十八篇为《中侯》。

这两处记载的细节不一致,但大体情形是相似的。都是说孔子的时候是有三皇五帝以来的各种历史著作的。孔子只选了其中的极少数部分修订成尚书和中侯两本书,而其他的绝大部分被删掉了。

因为到了孔子的时代书大多数是竹简。所以所谓的选取和删除,一种方法是把其中对儒家有用的部分抄写了出来。另外一种方法是把卷轴拆开,把适合宣扬儒家思想的部分重新装订。不管是哪种方法,都有一个问题无法解答。那就是那些没有被纳入尚书和中侯两本书的文字哪里去了?

从古到今就没有人提到过那些文字,也没有人引用过那些文字。说明从孔子开始,那些文字就已经不彻底消失了。那就只有一种归宿:被销毁了。因为其他的都被销毁了,所以司马迁就只能够参照儒家经典。因为其他的都被销毁了,所以从孔子以来,历朝历代的人们就只知道儒家保留的那些历史,而对其他的历史则无从知道。

而孔子所谓的删定,既然有定这个过程,那就明确说明做了修改的。所以西汉无名氏和唐朝司马贞讲的这两个内容,事实上告诉了我们,上古时代的很多历史是孔子重新写过的。当然也就告诉了我们司马迁所写作的一部分并不是历史真实。

魏襄王在孔子之后。按道理如果孔子销毁了之前历朝历代的历史,为什么放过了《竹书纪年》呢?分析起来,孔子并没有行政权力,他销毁的只是中央王朝时代流传的那些历史。而在诸侯国当中,魏国单独记载了历史,孔子无能为力。

而竹书纪年作为历史,竟然被埋进了坟墓,如果不是晋朝出了几个盗墓者,那很有可能就无法重见天日。用文字资料来殉葬,本身就是销毁文字的体现。魏襄王要带走这些历史资料,是不是因为当时儒家思想已经很盛行,形势逼迫之下不得不如此呢?

如果这样来分析,那么《竹书纪年》的真实性就超过《史记》。所谓的禅让制,其实并不存在,贯穿那一段历史的,其实是血雨腥风的政治斗争。然而追溯尧舜禹的历史,还只是局部的。如果周朝以前的历史真的是被孔子销毁了,对中华文明造成的损失可是无法估量的。孔子可就成了千古罪人。

秦始皇焚书坑儒,还会每一本书留下孤本。孔子删定尚书,不符合儒家思想的部分,竟然只字未能流传下来。谁的罪更大?

本文只是客观分析,得出的也是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优质作者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6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