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私家史六岁的褒姒迷惑周幽王,来自

按照《国语》《史记》的描述推算,周幽王的第二任王后入宫、受宠、绳子时候年仅六岁。在褒姒的叙述中,罕见的被定义为“妖子”,在历代后妃群中,这样的情况是空前绝后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谣言?谁编造了这样的谣言?晋文侯和谣言有什么关系,这是我们需要仔细探讨的。

谣言中的褒姒:仅仅6岁的王后《史记》是这样写的:

周太史伯阳读史记曰:“周亡矣。”昔自夏后氏之衰也,有二神龙止於夏帝庭而言曰:“余,襃之二君。”夏帝卜杀之与去之与止之,莫吉。卜请其漦而藏之,乃吉。於是布币而策告之,龙亡而漦在,椟而去之。夏亡,传此器殷。殷亡,又传此器周。比三代,莫敢发之,至厉王之末,发而观之。漦流于庭,不可除。厉王使妇人裸而譟之。漦化为玄鼋,以入王後宫。後宫之童妾既龀而遭之,既笄而孕,无夫而生子,惧而弃之。宣王之时童女谣曰:“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於是宣王闻之,有夫妇卖是器者,宣王使执而戮之。逃於道,而见乡者後宫童妾所弃妖子出於路者,闻其夜啼,哀而收之,夫妇遂亡,饹於襃。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

讲故事的人是周太史伯阳,这段故事,容纳了当时的历史传说:夏朝晚期的时候,两条龙落在夏宫中告诉夏王,“我们是褒国的两位君主。”夏王占卜后杀掉他们(比较上文我提过,夏有拳龙、御龙氏,杀两条龙问题不大)。用一个器皿盛放龙沫,这个器皿从夏到商,又到周朝,没有人敢打开。

故事中有真实人物出场:可是周厉王姬胡才不在乎这些,他打开了器皿,要看看究竟是什么东西,龙沫就流在宫廷里。姬胡就命令一群宫女光着身子跳舞,来驱逐龙沫。

从远古的神秘性到真实人物来证明这件事不是假的,伯阳接着说:结果有一个宫女就怀孕了。为了证明这个宫女怀孕是不正常的,他说,这个宫女刚刚成年,是一位“童妾”,属于未婚先孕,无性生殖。这一次怀孕不要紧,一怀就是四十多年,周厉王晚年怀的孩子到周宣王晚年才出生。因为害怕,这位少女怀孕,生孩子的时候已经是老妇人的母亲就扔掉了新生婴儿。龙的子孙其实不算什么,上古时候,有人吃了只鸟蛋,生下商的祖先契;有人踩了巨人的脚印,生下周的祖先弃。怀孕时间长也不是什么事情,在上古时期,这样的孩子大部分是圣贤。然而,伯阳老先生懒得论证了,直接定性这位婴儿是“妖子”。

由于过于荒诞,为了怕人不信,老先生又请出一位已经过世的真实人物来论证:还记得那年宣王要诛杀檿弧箕服的人吗?有一对夫妻在逃跑中捡到了“妖子”,把她带到了褒国,这就是褒姒的来历。

《东周列国志》褒姒剧照

即便如此,老先生说的还是有破绽的。

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年),已经是老夫人的“童妾”抛弃婴儿褒姒出宫,同时,宣王命令杜伯追捕檿弧箕服,一对夫妻在路上看到这个婴儿,听到她的啼哭,觉得可怜收养了她。此时褒姒1岁。

周幽王元年(公元前年)-周幽王三年(公元前)间,褒国人得罪了周朝,就把这位小姑娘献给周幽王。这个时候褒姒6岁。

周幽王三年,姬宫湦有一次在后宫闲逛,见到6岁褒姒,惊为天人,就和6岁是褒姒生了一个儿子,取名叫伯服。还准备废掉王后申姜和太子姬宜臼,立褒姒为王后,伯服为太子。

襃人有罪,请入童妾所弃女子者於王以赎罪。弃女子出於襃,是为襃姒。当幽王三年,王之後宫见而爱之,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以襃姒为后,伯服为太子。太史伯阳曰:“祸成矣,无可奈何!”

面对6岁的褒姒即将成为周王朝王后的的事实,伯阳老先生忧心忡忡地说:“灾祸已经酿成,一切都无法挽回。”

什么是乱臣贼子,这就是乱臣贼子。伯阳老头死后,有什么面目去见西周十位先王于地下。

东周列国志中的褒姒与周幽王谎言就是夹杂在事实和权威中的假话

我们来看看这个谎言有什么特点:

首先,谎言包含了当时的传说(夏朝和龙)、历史事实(檿弧箕服)、宫廷秘闻和两位帝王的作证(当然都是死无对证)

其次,故事是多种不同来源的事件夹杂到一起演绎的,其中两件是周代的宫廷秘闻,在周厉王居住在彘地期间,宗周的宫殿中,有一位宫女,甚至可能是周厉王曾经的妃子怀孕了。这是当时能够经常出入宫廷,且有一定权势的人秽乱后宫而被人掩盖了;在宣王晚年,同样的事情再度发生,周宣王对此进行了严厉的惩罚。伯阳在编造故事时就把这两段宫廷秘闻联系起来。

再次,这段故事的叙述风格很奇特,是以一种“伯阳回忆”的方式出现,回忆的时间仿佛是在许多年后,而不是周幽王酝酿立褒姒为王后的时间。司马迁在讲述的时候特别写明,他是在转述伯阳讲的故事。司马迁说,在听到周幽王准备立褒姒为王后时,伯阳特意查了《史记》(这是当时周朝的历史记载),然后褒姒的过往就清清楚楚写在上面。褒姒是褒国献给周王的,褒国人绝不会说:这个孩子来历不明,是在路边捡来的。仅仅在周幽王三年的时候,伯阳就以穿越历史的眼光,看到了围绕褒姒的种种因果,甚至连六年前夫妇在路上,捡到这个孩子的隐秘都能从周朝的《史记》看到。这种情况基本是不可能的。

谣言来自何方

从《国语》中,我们也大致看到,司马迁的“伯阳回忆”其实来源于伯阳与刚刚担任周朝司徒的郑桓公姬友的一次对话。姬友担任周司徒是周幽王八年(公元前年)的事情,也就是这个故事大概就是周幽王八年的时候编造出来的。

综合《史记》《国语》的记载,我们得知,伯阳,又名伯阳甫,在周朝担任太史的职务。所以大家都尊称他太史伯。虽然只是一位史官,可是伯阳在周幽王时期却是一位重要的人物。

在周幽王二年的时候,宗周大地震,三川断流,伯阳就散布“周朝必将灭亡”的预言。周幽王三年,伯阳又得出褒姒是妖孽的结论。这是伯阳老头拿着周朝的工资,对周天子做的最大贡献。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年),周幽王废太子宜臼,太子出奔申。这是姬仇之后又一次太子出奔事件。

周幽王八年(公元前年)时(《国语·郑语》),王锡司徒郑伯多父命(《今本竹书纪年》)。天子听说自己的叔叔姬友非常贤明,命他担任司徒,司徒职权重大,不仅仅负责编户、税收和服役,兼管征兵、小型祭祀、民事司法及调节土地纠纷等,甚至还有一部分兵事权。可以想象,天子在废除太子之位后,三年不立太子,是遇到的反对声音过于激烈,他急需要得到强有力的支持,而这个支持者,就是他的叔叔郑桓公。

同年,在得到叔叔姬友支持后,天子立伯服为太子。

在这一年,姬友和伯阳进行了一次密谈,密谈的内容就记载在《国语·郑语》中,在这次密谈中,伯阳抛出了褒姒为妖孽的论调。不过这不是最重要的,他们两个的谈话,简直是西周版本的隆中对。伯阳所表现的战略眼光让人震惊。

《史伯为桓公论兴衰》原文很长,不过大概的内容可以概括如下:郑桓公对宗周的前途没有一点信心,他作为司徒,首先想到的是如何避免和天子一起完蛋(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伯阳提出了这样几个应对措施:第一、周朝即将衰落,戎狄必将强盛,这是无法改变的历史趋势(王室将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第二、你将来攻伐的目标是虢、郐二国,攻克之后,周边的八个城邑就是你的领地,靠着周边大河的天险,郑国就会非常稳固;第三、你要尽快下手,因为宗周一带,天子和申的战争一触即发,申国和戎狄关系密切,他们也势必卷入战争,不出三年,宗周就会灭亡,到那时,你想走都来不及了。第四、将来齐国、楚国、晋国、秦国都是会强大的诸侯,你不要图谋他们,而要和他们为友。

他甚至还为郑桓公策划好阴谋:你把财产寄托在你要攻取的地方,宗周战乱的时候,这些地方贪婪而没有远见的领主们一定会设法把你的财产据为己有。这就为你的出兵提供了借口,你作为司徒,有统帅成周八师的权力,到那个时候,这些地方就归你所有了。

这些话让郑桓公茅塞顿开。多本史料中提及,他立即开始向这些地方“寄存财产”,开始施展自己的阴谋。

谣言的制造者是谁

在《晋国私家史》中,我们提到,周幽王二年,晋文侯姬仇和他一起攻打郐地的时候,双方极有可能已经形成默契,而现在,他们可以实践这些默契了。

在晋国和郑国之间充当联络的,正是隰叔。

以前一般以为,都说郑桓公在褒姒之乱中死在骊山之战,而许多史料中也都有郑桓公依旧活着的记录,现在新发现的史料证实,郑桓公确实没有死,他逃离宗周,回到郑国,施展伯阳老头的战略。在《清华简·良臣》在列举各国贤良的时候说:郑桓公与周之遗老史伯、宦仲、虢叔、杜伯后出邦。

史伯就是太史伯阳,不过请大家注意杜伯这个名字,他是负责追捕檿弧箕服的大臣,已经被周宣王杀掉,隰叔正是因此逃到了晋国,而现在,竟然在宗周灭亡后,杜伯和郑桓公大摇大摆地到了郑国。死而复生,细思极恐,不过我们可以勉强解释,杜伯封在杜邑,在他死后,儿子虽然逃走,但族人继承了他的爵位,这个继承爵位的人“杜伯后”也可以叫杜伯。

不管那一种情况吧,这个杜伯或者“杜伯后”和隰叔的联系,可以把郑、晋二国连接在一起。

和他们一起的,甚至还可能有申国,就是我说的“三国同盟”。

他们一起策划了褒姒是“妖子”的谣言。具体的演绎可能是这样的:

隰叔:太史先生,你知道吗,我们的祖先在夏朝是御龙的,曾经跟拳龙氏学习过御龙的本领,那时我们的祖先亲眼所见,有两只龙落在了夏王的院子里……

郑桓公:我可以证明,小时候我听父亲周厉王亲口说过,他打开了那个器皿,结果不明的液体充满宫廷,还有个小姑娘因此怀孕……

申国使臣:原来如此,申姜王后曾经跟我说宫里有件怪事,有位宫女怀孕好几十年了才生了个女娃。后来……

杜伯:难怪,当年我(或者上一任杜伯)奉命缉拿檿弧箕服的时候,一直追赶一对夫妻,发现他们带着一个女婴逃到了褒国……

伯阳:果然如我所料,这个褒姒就是一个妖孽。

伯阳所讲的故事,几乎每一个细节都对应一个背景势力,这些细节组合起来,就是褒姒的谣言。

于是,从《国语》、《史记》再到民间的传播,褒姒就成为一个颠覆周王朝的妖孽。就有了《诗经》的叹息:“赫赫宗周,褒姒灭之。”

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需要我们解释一下,真正的褒姒是什么人。

《国语·晋语》中说:“周幽王伐有褒,褒人以褒姒女焉,褒姒有宠,生伯服。”《清华简》说:“王或取褒人之女,是褒姒。”尽管《国语·晋语》一句“褒人以褒姒女焉”还是暗指褒姒的妖孽身份,不过这算是褒姒的记载中少有的没有加料的文献。

她的身份很简单,也很尊贵,她是褒国人,还可能是褒国的公主。褒是她的姓。在一次周与褒的战争中,她被送给周幽王。如我们在前面所说的,周朝产生了“老夫少妻”的政治格局。后宫争斗和废长立幼难以避免。

在西周先王的联姻中,除了周文王的妻子是太姒之外,自武王开始,周王从未迎娶过姒姓。周王的婚配对象以姜姓为主,姞姓次之,这是维系周王朝统治根基的姬姜联姻。西申国在陕西西部,承担着防御西北异族的重担。在西周晚期,周厉王、周宣王、周幽王三代,其中两位王后都来自西申,这在戎狄大肆入侵的局面下几乎是一种必然的选择。而现在,周幽王要废除申姜的王后地位,同时废除姬宜臼的太子之位,让毫无根基的褒姒和伯服取而代之。这对申国和姜姓封国的侮辱,对宗周的震撼,不亚于让三川枯竭的大地震。周幽王要做到这一点,几乎只能通过申国战争来达到目的。几乎所有的人都预料到天子的失败。

于是,在战争没有开始的时候,郑桓公、伯阳、杜伯、隰叔、晋文侯姬仇、申伯、被废的太子姬宜臼等人,已经开始背叛天子。

他们都有各自的动机:

郑桓公、伯阳,他们要为自己寻找一个活路。

杜伯(假设杜伯不是死去的杜伯)、隰叔,他们需要复仇。

晋文侯,他对周王室在殇叔之乱中袖手旁观耿耿于怀,同时,他和郑国的想法一样,要为晋国谋取利益。

申伯和太子姬宜臼,他们需要生存。

他们还需要找到一个理由。

而最好的理由莫过于否定褒姒和伯服的合法性。一旦褒姒是妖孽的话,所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

这个谣言,在西周末年周平王和周携王的两王并立与斗争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使得周携王最终成为“奸命”的伪天子,而平王也有父亲和天子的背叛者成为王室的继承人和东周的开拓者。

而在这场斗争中,晋文侯姬仇和郑国一起,理由“夹辅王室”,成就了“尊王”的功业,开启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先声。

(图片来源于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613.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