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历史上当权者篡改历史的行径,唐太宗却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www.weidumeiye.com/m/
在中国的历代史家都非常推崇“秉笔直书”,而这个成语本身,也来源于一个著名的史官。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夷皋与执掌军政大权的赵盾之间有很深的矛盾。晋灵公聚敛民财,残害臣民,赵盾多次力谏,晋灵公觉得他碍手碍脚,便派人三番五次刺杀赵盾,虽然没有成功,但赵盾也被逼无奈,只好逃出晋国。赵氏家族在晋国政坛举足轻重,赵盾又是赵氏的魁首,他走了可怎么行呢?于是,赵盾的堂弟、正担任晋灵公侍卫头目的赵穿与晋灵公争论,要求他请回赵盾,晋灵公不答应,于是赵穿愤而弑杀了晋灵公。此时赵盾刚逃到晋国边境,听说灵公已被赵穿带兵杀死,于是返回晋都,继续执政。当时董狐是晋国史官,在记录这次政变时,直书“赵盾弑其君”,并在朝堂上公开宣布,以示笔伐。赵盾回来后,得知此时,便质问董狐说:“国君明明是赵穿所杀,为什么把弑君的罪名安在我头上呢?”董狐答曰:“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意思是说,他作为执政大臣,在逃亡未过国境时,原有的君臣之义就没有断绝,回到朝中,就应当先讨伐叛臣,否则就是没有尽到职责。你赵盾手握重权,国君被杀,却不追究乱臣,弑君之罪不应当由你承担,还有谁堪当此罪呢?赵盾想想赵穿毕竟是为了自己而弑君的,况且又是自己的弟弟,实在不忍加罪,只能把这个罪名承担下来。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权臣掌握国命,有着生杀予夺的大权,“秉笔直书”的记史原则,早已失去了它的威严,坚持这一原则,并非都能受到赞扬,而往往会招来杀身之祸。齐国太史就因写了权臣崔杼的“弑君”之罪,结果弟兄二人接连被杀。董狐之直笔,自然也是冒着风险的,因此,后人褒美他,正是表彰其坚持原则的刚直精神。这种精神已为后世正直史官坚持不懈地继承下来,成为我国史德传统中最为高尚的道德情操。“秉笔直书”的本质就是要说真话,不能因为害怕招来杀身之祸就玷污操守,曲意逢迎权贵,使历史失去真实。我们都知道《史记》的作者太史公司马迁,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史家,他也是一个敢说真话的人。汉武帝时期,出了个李陵事件,司马迁就是因为在这件事情中说真话,触怒了汉武帝,才遭受宫刑,这是说真话的代价,在撰写《史记》的过程中,司马迁也一直秉承着“不虚美、不隐恶”的原则,忠实记录各种人物的史实,所以太史公很了不起。中国历史中传承下来的正直品格,不仅仅是在史学界影响深远,还延伸到社会道德领域,对民间伦理道德的塑造也有很大的作用。比如在《三国演义》里面,关羽在曹操答应了他三个条件的前提下,投降了曹操。曹操为了得到关羽,除了重金美女、高官厚禄拉拢以外,还想破坏关羽与刘备的关系。关羽在许昌时,曹操故意安排他与两个嫂嫂同住一室,关羽知道这是曹操的伎俩,干脆觉也不睡了,立在房门外,就着屋檐下的灯笼看圣贤之书,以勉励自己。他看的书,就是著名的史书——《春秋》,“关公勒马看《春秋》”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孔子修订的《春秋》,正是一部以礼义为准绳褒贬各色人物的史书,《三国演义》以它作为关羽忠义的象征,可见中国史学对民间道德文化的积极影响。在汉朝以前,史官还没有专业分工,凡是与历史记录有关的工作,主要都是史官负责。从汉代起,历史的地位更加凸显了,出现了不同分工的史官,左史专门记载国中大事,右史专门记载皇帝言行(叫“起居注”),以鉴察古今,明辨得失。在古代,既有史官“秉笔直书”的传统,又有专职记史的制度,那么是不是历朝历代的史书就都能够如实反映真实的历史进程了呢?也不尽然,有很多时候,正史史书还是被当权者动了手脚的。要说当权者为了自己的名声篡改历史的行径,著名的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起了一个很坏的头。从汉代继承下来的史官记皇帝起居注的制度,是非常严格的,它按日记事,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是以后编纂史书的基本素材。它的内容既不能外传,帝王也不能过问。这就能使想青史留名的帝王多少有些收敛。而在唐代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明杀兄害弟、逼父退位的事实,使他既担心社会舆论的指责,更怕史官秉笔直书,招致后世的非议。这块心病一直伴随着太宗,让他寝食难安。贞观九年(公元年),他终于忍不住向宰相房玄龄提出要看起居注,房玄龄感到为难,幸好谏议大夫朱子奢进谏,认为太宗此举将开恶例,导致以后史官记事会隐恶扬善,难以取信后世。太宗只好作罢。但过了七年,太宗又忍不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假如自己有什么不善的举动他会不会记下来?褚遂良回答得很干脆:“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意思是说我的职责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您的一切言行自然会忠实记录。这时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也说: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住。既然起居注无法看到,太宗就改变策略,对房玄龄说自己要看国史。房玄龄对太宗的目的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又不敢违令,只好将起居注、国史删略成《高祖实录》二十卷进上。太宗看了之后大为满意,对删改的房玄龄等人大加赏赐。可见房玄龄在如何隐藏玄武门之变的事实上颇下了一番功夫。就今天的研究来看,贞观君臣修改的并不止玄武门之变这一件事,对于唐朝开国时期的许多事情都进行了篡改。晋阳起兵反隋,唐高祖李渊毫无疑问起了主要作用,这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可以明显看出,但贞观君臣却将主要功劳都揽到了太宗头上。太子李建成才能虽不及太宗,但也绝非懦弱无能之辈,但在贞观君臣的改写中,建成完全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形象。这种改写,将唐朝建立的主要功劳放到太宗头上,显然是表明太宗打下来的江山自然应该坐下去。唐太宗千古明君形象的确立,主要是由于其文治武功,但也与上述的历史改写有关。记录皇帝言行的起居注皇帝不能浏览,这是有道理的,唐太宗要看起居注时,谏议大夫朱子奢的担忧也很有远见。果然,唐太宗开了以皇权干预记史的恶端以后,后来的皇帝们就更加肆无忌惮了。到了宋朝,皇帝篡改历史的戏码再次上演,这次的主角还是太宗——宋太宗赵光义。宋太祖赵匡胤和唐太宗李世民一样,帝位得来的都不光彩,但宋太祖的龙椅毕竟是靠众人拥戴,兵不血刃地弄到手的,不像李世民那样杀兄逼父,所以倒没有动篡改历史的歪心思。赵光义以兄终弟及的方式继承了帝位,本来也是名正言顺,交接顺利的,但赵光义希望自己的“领袖形象”更光辉一些,便改起了历史。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时,本来赵光义并不在场,但他修改史官记录,把自己也加入到拥戴赵匡胤的队伍之中,从而让自己也有了一份“拥戴之功”。到了他儿子宋真宗时,更是变本加厉,真宗觉得老爹这样还是不够分量,又给赵光义“加戏”,不仅让他在场,还堂而皇之地变成了拥戴赵匡胤的主角。好在历代都是后朝史官修前朝史,尽管皇帝们出于种种目的篡改了历史,但后代史官通过收集民间资料以及其他文献佐证,还是能大致还原真实的历史,这也是我们今天仍能了解到皇帝们恶劣的一面的原因。所以我们现在也有人说法,历史的真相总是要这个时代过了至少一百年以后,你真正了解,这也是历史有意思的一个地方。未完待续……#每日打卡#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82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