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他的祖辈们大多在历朝历代担任史官,父亲去世三年后继承了父辈的衣钵担任太史令,他遭遇了一生难以释怀的屈辱,但他奋笔疾书给后人留下了一部传世巨作,鲁迅先生评价他的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就是西汉思想家董仲舒的学生--司马迁。
司马迁的前半生过的波澜不惊,受父亲司马谈的影响,幼时便饱读诗书,20岁开始游历天下,返回长安后入朝做了郎中,公元前年,汉武帝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司马谈做为大典的工作人员却因病不能前去,心中愤懑加重病情,司马迁在父亲临终前授父亲遗命: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公元前年开始担任太史令,直到公元前99年一直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并且已经开始了《太史公书》的编撰工作,也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史记》。
汉武帝治下时期,几乎一直都在与匈奴进行战争,公元前99年,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在一次与匈奴交战中因援兵未到,寡不敌众被俘而归降了匈奴,让汉武帝暴怒,群臣皆痛斥李陵背叛时,司马迁却认为李陵杀敌超过了自己部队的人数,归降只是诈降,还是为了回报大汉。负责营救任务的公孙敖,非但没有完成营救,反而谎称李陵为匈奴练兵要反击大汉,汉武帝一怒之下灭了李陵满门,司马迁因替李陵说了好话而受到牵连判了死刑。然而汉朝有个奇葩的规定,死刑犯可以有两种方式免死,要么花重金赎罪,要么用腐刑代替死刑。所谓腐刑就是我们在历史剧中提到的宫刑,司马迁只是一个写史书的行政官员,根本没有钱,只能忍受屈辱的腐刑来保住性命。
受刑后的司马迁并未因此而丧失完成《史记》的信念,从他给好友益州刺史任安的信中可以看出,他认为受辱让自己抬不起头,但是以古人“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等历史事件说服自己,历史上的这些大人物都是因各种原因,怀才不遇才留下史料,寄希望于后人,所以我现在不能死,写完了这本书流传给后世,我才死而无憾。
再说说汉武帝,不知道是哪根筋不对,司马迁受刑后设立中书令并任命司马迁为首任中书令,官位比丞相还高,司马迁并不领情还多次提出辞官。在完成这部书作之后没过几年,司马迁就去世了,有生之年这部典籍并未面世,《史记》能流传至今,要感谢司马迁的外孙杨恽,他在汉宣帝当政时被封为平通侯,上奏皇帝才让这部史著得以重见天日。今天看到的《史记》篇,其中有10篇失传,东汉末年三国纷争时期《汉书注》的作者张晏认为失传的10篇是《景帝本纪》、《今上本纪》、《礼书》、《乐书》、《律书》、《汉兴以来将相年表》、《日者列传》、《三王世家》、《龟策列传》、《傅靳列传》。后代的一些史学家并不完全认可这种说法,但是根据《汉书》的记载确有10篇失传是无疑的,失传的篇章由其他朝代的人士补写,并非司马迁的原作。最明显的是《今上本纪》也就是现在看到的《孝武本纪》,这是记录汉武帝的篇章,文中只记录了汉武帝掌权时期祭祀天地山川鬼神的活动,历史研究认为这部分是从《封禅书》中截取一部分的冒牌货,纵览《史记》全书具有强烈的批判意识,结合司马迁的悲惨遭遇,这个篇章的内容很可能因为有对刘彻的出言不逊而被“怒而削之”。
历时十余年,凭借一人之力完成了一部五十二万余字的磅礴巨制,司马迁给我们留下了一笔无价的财富,也实现了他“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夙愿。
#中国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