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杜牧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这整首诗,像是站在乌江亭上,面对滚滚而去的江水,向着项羽的灵魂做出了兄长般的鞭策与拷问。我尝试用现代白话通俗的翻译翻译,整首诗的意思是这样滴:小籍子啊(项羽名籍),你不知道战场上,胜败乃兵家常事吗?这个世界上哪有常胜的将军?你不知道能屈能伸才是男子汉大丈夫吗?你看人韩信,钻裤裆也没几年啊,不照样腆着个大脸优哉游哉的;就算韩信是对头你不屑一顾,看看你哥哥我,江南的风流韵事海了去了,“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更是搞得天下皆知,我骄傲过吗?我自杀了吗?兄弟哎,过了这江,就是咱家,咱们的基础还在那好吧,年轻一辈也都成长起来了。你不要这么爱冲动,咱过江,收拾好了再回来,谁说就不能打下一个大大的江山。对了,那啥,弟妹,虞姬,挺好看的呗?杜牧对项羽,那是一脸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整首诗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惋惜。虞姬像02王安石
叠题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王安石这首诗,一个“叠”字,就摆明了自己的态度,这是要和杜牧打对台的。他像个军事评论家、分析师,面对尘埃落定的战场,分析着战局的发展与结果。你算算,这些年来,你打了大大小小多少仗,没有一百也得九十多了吧?这样的前后奔波,追逃攻防,将士们怎么能吃的消,你以为个个都跟你一样能“扛鼎”啊。就算胜多败少,精神上也有审美疲劳吧。疲惫之师加上厌战情绪,不打败仗才怪呢?怎么样?中原战场上,大败而回吧,成转折点了吧,从此一溃千里了吧。不懂军事规律瞎折腾,说到底还是个莽夫。你这样的莽夫“君王”,即使过了江,你确定老家那些兄弟孩儿们,还会跟着你再来一次?我跟你说,未必!王安石毕竟是个政治家,他以政治家的敏锐眼光,理性的得出了项羽的失败是历史的必然,是项羽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王安石的评价总结成一句话就是:种豆得豆,自作自受。乌江03李清照
《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做这首诗的时候,正是在“靖康之耻”发生之后的流亡途中,她一方面借诗歌痛斥朝廷的昏聩无能、苟且偷生;领一方面对老公赵明诚不顾南京全城百姓的死活,弃城而逃表达了由衷的愤慨;对比赵明诚,李清照对项羽流露出浓浓的“小迷妹”心情。我觉得:一个人活着,就要做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就算他死了,去了另一个世界,他也是鬼中龙凤、英雄豪杰。站在这滚滚乌江边,我开始特别想你——项羽哥哥,你就是我说的那种人,哪怕兵败如山倒,哪怕自刎于江边,你也不愿退一步,在江的那边苟延残喘。你是我的英雄,我是你的香粉(项羽粉丝)!多说一句,此诗题后不久,赵明诚就一命呜呼了。李清照全诗并无对战争的描述,只是借由对项羽气概的描述,影射朝廷的不作为。她的诗,表达的是家国之情,表达的是雄姿英发的价值取向。李清照04如何评价他们的评价
就他们三人的评价来看,杜牧与王安石显然是在一个级别上,而李清照则是另一个境界。杜牧与王安石,都是对战争发展可能性的评价。无论他们的观点是感性还是理性,对成败的看法是正是反,表达的思想是能屈能伸还是种豆得豆,他们的着眼点,都是战争的发展方向。而李清照,说的根本与战争风马牛不相及,她不看成败,只推崇人格,借由人格引申出家国情怀。作为一个女子,这样的豪情着实可贵。对于那场早已远去的战争,杜牧与王安石,都在做假设,他们的看法或许对,在历史没有重演之前,也可以说都是错。毕竟,他们没有站在全局的高度,以上帝的视角,看到那场战争的全貌。而李清照,则轻松超脱出了那场战争,体现出最受人尊敬的爱国情操。杜牧、王安石比李清照,差着境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