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才是楚汉相争时的第一谋士,张良还是范增?或许大多人都会说出张良的名字。
但是,汉高祖刘邦却对范增印象极其深刻,范曾的能力到底如何?
后人只记得身在千里之外却依然能运筹帷幄的张良,却对总是恃才傲物的范增有着极其不好的印象。
但如果细看《史记》对范增的记载,他对未来的谋略绝对是那个时代一流的。
七十岁才出山的范增对项氏集团提出过四点建议:
首先,在分析陈胜战败的经验时,范增首先提出了立楚国后人为王的建议,因为楚人对于秦国的仇恨是最深的,而且民间还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
再立楚怀王,并且以其为反秦势力的标杆和核心来号召天下诸侯前来加入,使得反秦的力量更加的集中。
项梁采纳了这一建议,成功地做到了“挟楚怀王以令天下反秦诸侯”的目的,使得项梁所代表的的楚军势力进一步扩大,成为灭秦的中坚力量。
在灭秦之后,刘邦和项羽成了两股割据的势力,刘邦的实力虽然远远不如项羽,但依然是一股潜在的威胁。
范增再次提议册封刘邦为汉王,并且向其驻地派遣三位秦朝降将用以监视。
这是一个一石三鸟的办法,不仅满足了当时怀王的要求,限制了刘邦的地盘,并且还维护了项羽诸侯霸主的地位。
但是,在范增的第三条建议鸿门宴击杀刘邦中,不难发现其中有诸多的疑点。
为何范增不直接埋伏刀斧手将刘邦击杀而是选择用项庄舞剑的方式?
刘邦借上厕所之由偷偷溜回霸上,为何范增迟迟没有发现?本来是击杀如此重要人物的鸿门宴,为何范增连一套备用预案都没有?
如果仔细分析,其实不难发现,并不是范增没有,而是他不敢。
因为作为谋士,虽然贵为项羽的“亚父”,但是范增是有建议权,没有任何决策权。
而在范增的眼里,项羽只不过是一个有勇无谋,不懂政治的孩子。
根据《史记》的记载,范增每次给项羽建议之时,并不像一个谋士建议自己的主公,更像是一位父亲在教育自己的儿子。
而项羽本身就是一个极度骄傲自负的人,范增每每略带着居高临下并且毫无敬畏心的建议总是让项羽不满。
而范增也并不了解项羽的真实感受,因为他本来也是一位持才傲物的人,所以这就导致两人之间出现了巨大的隔阂。
所以,在鸿门宴上,范增让项庄舞剑一事已经是在挑衅项羽的决策权了,对于一个自称“霸王”的人,项羽无法容忍范增的行为。
自然也对范增那套“刘邦日后必定成为巨大威胁”的说辞不以为意,所以,鸿门宴上击杀刘邦失败。
范增大怒,在张良辞别之后当着众人的面大骂项羽,并且击碎了刘邦所送的礼物,对于“要面子”的项羽来说,这种行为已经对他是一种侮辱了。
鸿门宴之后,项羽和刘邦最终开战,在荥阳相持战中,项羽的军队已经将刘邦的队伍团团围在了荥阳。
面对着刘邦的求和,范增极力反对,认为这次将会是歼灭刘邦最好的时机,而历史也证明了这种说法,因为自此之后,项羽就开始走起了下坡路。
但是,项羽只是考虑了范增的建议,并且派遣使臣前往刘邦那里妄图降服刘邦。然而,陈平却抓住了项羽自大多疑的特点,使用了反间计。
他先是对项羽的使臣丰盛招待,当得知使臣是项羽的部下时,立马以不是亚父的使者为由将丰盛的食物全换成了粗茶淡饭。
使臣回去禀报,顿时让项羽坐不住了,本身就与范增隔阂巨大的他开始削弱范增的权力,而范增也不是省油的灯,直接辞职不干了,在回乡的途中病死。
范增的第三和第四条建议都是在当时可以改写历史的,但是在这之中却存在着诸多的偶然性,但是,历史上的一切所谓偶然性都是日积月累下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