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伯奔吴,带来先进技术,土著人拥护他当王

中科携手共抗白癜风 https://m.39.net/disease/a_5882589.html

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於是太佰、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饹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馀家,立为吴太伯。

————————《史记吴太伯世家》

研究先秦吴地历史,通常都会以“泰伯奔吴”作为吴国历史的开端,随着历代的演绎,泰伯的故事被逐渐丰满起来。因为传说泰伯来到江南的落脚地是在无锡梅里镇,所以无锡是最为卖力的神话泰伯,各种泰伯庙、墓,和泰伯有关的景点古迹、纪念活动等不胜枚举。按照目前比较多的说法是泰伯来到江南,带来了先进的技术,教他们兴修水利、种桑养蚕、饲养家禽,于是得到了土著人的拥护成为首领。

但是,也有一些理性的人在不断质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泰伯奔吴真的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我们不妨分析一下,泰伯有这个本事来到无锡吗?

泰伯奔吴的故事里只提到两个人的名字,泰伯和弟弟仲雍,只有这兄弟二人可能完成从陕西到江苏的漫漫旅途吗?我们先来看看他们会遇到哪些困难吧~

一、路途遥远,跋山涉水

从陕西岐山周原到江苏无锡梅里,哪怕以现在的交通条件来看,最短的距离也大约有公里左右。这里需要穿过陕西、河南、安徽最后到江苏。首先他们需要经过蓝田段的秦岭走出渭南平原,然后翻过河南西北部的商洛山进入河南南阳,然后经过河南的桐柏山到达河南南部的信阳,然后经过安徽九华山进入安徽,再翻过大别山来到长江边的马鞍山附近。

在这里,他们会面对滚滚东去的长江。架桥是不可能了,而且从陕北高原来的半游牧部落多半也不会造船。先不说他们是怎么过的长江,就算过了长江还需要经过南京、镇江南部的茅山,然后才有可能来到无锡地区。

为什么说是无锡地区呢?因为无锡直到西汉初年才建县,哪怕在战国时期,无锡绝大部分区域都在浩瀚的古芙蓉湖湖底,更何况是商朝时期?所以,泰伯为什么来到这么一个还没浮出水面的地区?可能只有泰伯自己和无锡自己能知道了。

图片来自网络图片来自网络

二、需要携带大量食物

长途旅行需要食物,饿着肚子可出不了远门。那么泰伯哥俩从陕西岐山到无锡鸿山这公里的路途需要消耗多少食物呢?

一般来说,普通人每天就是什么都不干,为了维持人体最基本的运转,需要消耗大约大卡左右的热量。又一般来说,普通人每天走路的极限约在20公里左右,消耗大约大卡的热量。

+=大卡,这些热量需要摄入多少食物呢?按照克大米能提供月大卡的热量计算,每天至少需要.6克大米,约2.78公斤。

如果按照每天行走20公里计算,那么公里需要每天不停地走,走足72天才能达到目的地.实际上时间远不止这么多,因为如果按照这个强度走路,目的地还没到,膝盖和脚踝就先废了。

那么就是说一个人完成这次路途需要的最低食物量是2.78公斤X72天=.16公斤。注意这只是吃到肚子里的食物,不算任何损耗的,如果泰伯是背着这公斤米上路,而且翻山越岭,跋山涉水,食物的消耗量还会更大。如果要算上诸如天气、疾病、野兽等各种因素,这次旅行的难度会更高。

以0.5的难度系数计算,这次旅途的时间约在72天x1.5=天;消耗粮食约在2.78公斤/天X1.5=4.17公斤/天,即整个旅途需要准备的粮食约在天X4.17公斤/天=.36公斤。

1个人要准备公斤米,泰伯和仲雍哥俩怎么携带?

三、无法遏制的队伍规模

有人会说,虽然史书上只提到两个人,可说不定人家哥俩是带着自己的家眷一起上路的呢?这个问题是送命题啊~因为人越多,消耗的粮食越多。而且公斤大米,已经不是肩挑人扛能运输的,至少需要一辆马车来运输。那么1个马夫需要公斤大米,也就是说,出发时泰伯+仲雍+马夫需要预备公斤大米的食物。那么新的问题来了,一匹马拉的动公斤的货物吗?

以陕西的关中马为参考依据,关中马曾用名“关中挽马”,身高在-厘米,体重在公斤左右。关中马有比较好的挽力,运步轻快,富有持久力。通常来说,马的挽力和马自身的体重成正比,关中马通常的体重在公斤左右,而这个体重的马的工作挽力在公斤左右。也就是说,公斤的粮食需要13匹关中马才能拉得动。

用来拉粮食的马越多,需要配备的马夫就越多。马夫越多,需要拉的粮食越多,需要拉的粮食越多,需要配备的马匹越多,因此需要配备的马夫就越多,马夫越多,需要拉的粮食越多~~~这样看来,泰伯哥俩还没出发,就已经陷入死循环了。

简单换算一下,这只队伍的最小规模需要达到4个人和18匹马(X4=18X)即泰伯+仲雍+2个马夫+18匹马。然后,又产生新问题了,因为这些马拉的只是人的粮食,而马匹本身也是需要饲料。

大体上讲,马一天需要饲料的重量是其体重的2.5%,按照关中马公斤的体重测算,一匹关中马一天需要的饲料是15公斤,18匹关中马一天的饲料是15X18=公斤。也就是说18匹马完成天的旅途需要消耗饲料公斤/天X天=公斤。按照关中马公斤的挽力计算,又需要匹马才能运输这些草料。以1个马夫管理20匹马来算,需要增加13个人来管理马匹。而这13个人口粮再次需要58匹马来运输。

这还是掐着最低消耗的测算,实际上17人根本管不过来匹马,同时也因为人员和马匹会生病,甚至病死,运输能力和消耗量会同步下降。但是不管怎么说,在不再继续增加新马夫的前提下,这支队伍已经到达了17人+匹马,这已经是一支可以用浩浩荡荡来形容的庞大队伍了。

四、如何通过敌占区

泰伯奔吴的年代,周部落已经开始对中原的商朝发动战争,谓之“剪商”。而泰伯的南下之路要经过的河南正是商朝的腹地,而经过的安徽背部也是群舒的地盘。如果泰伯兄弟带着大队人马,怎么可能大模大样的通过商朝和群舒的地盘进入江苏?

人带少了,半路嗝屁;人带多了,就算不考虑粮食消耗,商朝和群舒能眼巴巴的看着你的大队人马安然无恙的通过?

泰伯说:“我好难呀~~”

这时又会有人提出来,泰伯可以绕道四川,经过湖北、江西、安徽进入江苏呀。

拜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直到现代四川的交通要道也就那么几条。秦末刘邦烧掉栈道就可以不让诸侯进入四川,泰伯那个年代,有什么本事在四川的崇山峻岭里走出一条路来?而且,按照现在交通条件测算,泰伯走最近的路到江苏,所需要的物资已经是海量了,绕更远路的走,你以为泰伯有那个物质条件吗?

五、无从谈起的先进技术

在谈到泰伯的时候,各种传说都会说泰伯来到吴地,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于是土著人拥护他王。神话泰伯最起劲的无锡,更是为泰伯编制了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伯渎河的神话。

那么,泰伯真的有什么先进技术吗?当然没有

首先,我们看看泰伯所在的周部落本身处在一个什么技术水平?

泰伯是古公亶父的大儿子,古公亶父是公刘的第九世孙。古公亶父的时候,周部落的生活条件仍然是十分艰苦。周朝人在他们的开国史诗《绵》中写道:“古公亶父,陶复陶冗,未有家室。”就是古公亶父带着族人们挖窑洞,没有宫室居住。就是说泰伯时代的周部落连房子都不会盖,。

到了“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古公乃贬戎狄之俗,而营筑城郭室屋,而邑别居之。也就是说,要到商朝国君帝乙二十六年(公元前年)周部落从甘肃搬到岐山时,周部落中游牧部落的习俗转为农耕民族习俗,还总算学会了盖房子。而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泰伯,所掌握的科技会比当时的江南土著更加先进吗?刚学会盖房子的泰伯能教导江南土著人民兴修水利、种桑养蚕、饲养家禽?开什么国际玩笑。

其次,我们来看看泰伯时代的江南科技处在一个什么水平

民以食为天,农业是根本,有鉴于当时无锡地区还在芙蓉湖底,就以苏州地区的情况简单说明。

在苏州有一处稻作文明遗址,叫做草鞋山遗址,位于苏州市唯亭镇东北2公里处,北距阳澄湖米,因中心有“草鞋山”土墩而得名。遗址分为五个区,文化堆积层厚11米,可分10层,从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到春秋吴越文化,整个序列几乎跨越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一带新石器时代,到先秦历史的全部编年。堆积厚、内涵多,因此也被中国考古界称为“江南史前文化标尺”。

图片来网络

其中包括玉琮、玉璧、镂孔壶、四足兽形器等珍贵文物。由于文化层次多,出土遗迹、遗物丰富,从而为研究太湖流域古代文化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草鞋山遗址的文化堆积最厚处达11米,可分为10个地层。从地层叠压关系可以看出文化层的先后次序是: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遗址中发现的0年前的水构建筑遗迹、炭化粳籼稻谷、炭化纺织品残片以及各文化层出土的制作精美的玉器、陶器等,说明太湖流域的先民,早在0年前就创造了当时比较先进的文化,成为我国丰富多彩的远古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苏州养蚕丝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良渚文化时期。吴兴钱山漾遗址中,出土了家蚕丝带、绢片等,经鉴定距今多年,这是世界上已知的发现的最早丝织品实物,显然能证明,至少在多年前,苏州的先辈们已经掌握了原始的丝织技术。

以上可知,就算泰伯真的来了吴地,也不过是多年前的事,而早在泰伯来到吴地前年,吴地的文明已经十分发达,不敢说超过雄霸中原的商朝,但是遥遥领先还处在部落时代的周人是绰绰有余的。

至于泰伯开凿中国历史上第一条人工运河的笑话,就更加无稽了。一个陕北高原刚刚学会盖房子的部落之人,能懂得在江南开运河,本身就是一件笑话。而且伯渎河一头连着无锡江南运河的伯渎港,一头连着苏州漕湖。江南运河是春秋晚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开挖疏浚,苏州漕湖则是同时期的越国大夫范蠡为了进攻吴国开挖,本命巢湖,又名蠡湖。

夫差也好,范蠡也罢,是晚于商朝人泰伯几百年后的春秋晚期人。泰伯如何能在江南运河以及漕湖都不存在的情况下,未卜先知的开挖了一条两头都不通的运河呢?还是号称中国历史上第一条运河?滑天下之大稽。

所以说,泰伯奔吴只是一个传说而已。泰伯既来不了吴地,也没什么先进技术可带来的,土著人拥护他做首领更加是无稽之谈。那么为什么史书会有此一说?而且吴国统治者也愿意承认这一历史呢?这就和春秋中晚期的晋楚争霸大背景有关了,等胖虎得闲时慢慢诉说。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6380.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