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三十六史记秦本纪秦惠文王与张

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609/9044566.html
北京最大手足癣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g/210609/9044566.html

内容涉及原著卷目:秦本纪张仪列传

搞定魏国后,接下来去搞定谁呢,四个邻居里面,还剩赵、楚、韩。我们上一节分析过形势,刚刚稳住魏国的前提下,冒险去碰赵国有可能碰钉子,韩国太小,而比较傻大个的楚国,相对稳妥。如果有当代人是以前楚国的地区的,请大家见谅,我所说的傻大个,傻,指当时的楚王,待会大家就知道是不是不太灵光。大个,是说这时候楚国叫做兵多地广,的确很有实力。

这一次,秦惠文王和张仪,上演了一出厚黑学大戏。大家往下看。

首先,秦惠文王这次又把张仪送到楚国当相国——要说张仪,的确是本事大,他后来还真就当上了。咱们看看张仪是怎么祸害楚国的。

他跟楚王说,我们要打齐国了,您如果和齐国断交,秦国献给您商於地区六百里土地,并且秦王还把女儿嫁给您,两国做儿女亲家。咱们强强联合,天下就是咱们的。

楚怀王一听,这机会必须把握住。立马答应了。——大家看看,作为君主,这么轻易就相信天上能掉馅饼,难道不傻吗。而且,大臣劝他,说咱们啊,先别急着和齐国断交,等拿到秦国的地再断交不迟。要说这个建议是很稳妥的吧,结果楚王还是不听。可能有人说,楚王是想表达和秦国肝胆相照,所以才这么做。你这么说,我不反驳。但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关系,毕竟不是江湖义气,还是应该理性处理。因此至少可以说,楚怀王,不是一个当君主的好材料。

咱们继续讲这个故事。楚王答应之后,立即和齐国断交,同时还把相印交给了张仪。接下来这故事就越来越精彩了。

张仪回到秦国后,假装从马车上掉下来,摔伤了,因此三个月没上朝。楚王就琢磨,张仪是不是觉得楚国和齐国断交断得不够彻底,然后没脸见秦王而不上朝呢。——大家看看,楚王要说混江湖,那绝对吃得开,这种仗义,非常人可比。而且他准备把仗义进行到底:他派人到齐国去,大骂齐王。齐王听了自然大怒,你楚国是不是疯了。于是齐国和楚国彻底断交,而且还和秦国建立了良好关系。

有读者问,你的标题是厚黑君臣,这厚和黑呢?上面这些铺垫,才能显示出下面的厚与黑。咱们继续。

秦和齐建立良好关系后,张仪终于上朝了。大家品味品味这个时间点。楚国的使臣一直眼巴巴等着拿商於这六百里土地呢,看张仪终于露面了,于是就来找张仪兑现承诺。张仪说,我有六里封地,愿意献给楚王。使臣一听,这很明白啊,被耍了。于是回去向楚王报告,楚王大怒,于是发兵攻打秦国。

而秦国,就和刚刚建立友好关系的齐国,东西夹攻,把楚国包了饺子,斩首八万,还杀了领兵大将屈匄(匄,音“丐”),最终楚以两座城池的代价,与秦议和。

说到这里咱们小结一下前面故事的厚与黑。说到脸皮厚,不止是张仪,还有秦王。如果不是秦王首肯,张仪不会这么干;而且张仪干了这样的事情,这笔失信的账,终究还是会扣在秦国头上的。我个人认为,这对秦国来讲,是有点得不偿失的。失信于天下,对接下来张仪游说其他国家,难度又增大了,甚至透支了秦国在接下来几代的信誉。而且太史公在记述这段历史中,我相信,更多的不是在表扬张仪的谋略,而是在讽刺秦国的不信。

说到黑,那就更不用多说了,不仅侮辱了楚王的智商,还杀了人家八万人,夺了两座城池。

按照上面的分析,这笔帐应该算在秦国头上。但是江湖气十足的楚王,却实实在在把这笔帐算在了张仪头上。咱们的故事还在继续。

秦国想用自己的一块土地换楚国的一块土地。楚王说,不用换,你把张仪交给我,我这块地白给你。秦王假装舍不得张仪,张仪呢,自告奋勇说,我去。

于是张仪硬着头皮就去了楚国,但是他想好了一个办法,让楚王的夫人给楚王吹枕边风,结果楚王又听了,不仅放了张仪,还像以前那样对张仪好酒好肉好招待。要说楚王,我说他适合做江湖中人,这不冤枉他。江湖气占全了:轻信重义、意气用事、儿女情长、英雄气短,一样没落。

也赶上老天爷帮张仪,正好这个时候,苏秦去世。苏秦就是主张六国合纵抗秦的精神领袖,和张仪的连横政策,针尖对麦芒。天敌一死,张仪这时候心理优势就很明显了,于是趁机忽悠楚王和秦王联合。

忽悠套路和魏国基本一样,详细内容大家看《史记》原文,很精彩。

这两段,体现的厚黑就更明显了吧,秦王为了国家利益,不惜把张仪往火坑里推;而张仪能再次面对楚王,没有一丝理亏的愧疚感,也没有讲一句歉意失信的话,而是直接翻篇,和楚王侃侃而谈,这种厚度,天下少有。但是从纵横家的角度,他很优秀。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那句话:楚虽三户能亡秦。可能的确是冥冥中注定的,这个被秦耍得团团转的楚国,后来终究报了仇。这个事情,我们以后再讲。

之后,张仪陆续出使韩、齐、赵、燕,背靠强大的秦国国力,以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各国宾服于秦。套路如出一辙,不赘述。

秦秦惠文王和张仪这对搭档,他们的默契程度,某种程度上比秦孝公和商鞅更甚。我们用四节讲完他们的故事。秦国的历史,还在继续向前发展。欲知后事,请大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5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