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记人文始祖黄帝竟跟奸臣曹操一

北京比较好青春痘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121727.html

《史记》在文学界和史学界的地位之高为众所周知,连向来比较“刻薄”,不喜欢称赞,还不时写文章批评其他文人的鲁迅先生都对司马迁所著的《史记》赞誉有加,称其为“史学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中国文人对《史记》这一史学巨著的推崇由此可见一斑。

鲁迅

《史记》开篇就记载了黄帝的故事。在这一部分的记载中,不知出于何故,司马迁有意无意地模糊了一些事实,造就了一个历史谜团,那就是神农氏和炎帝是不是同一个人,还有黄帝到底是“奉天子以讨不臣”还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司马迁

1.黄帝:家底殷实的天才

黄帝是古华夏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

《史记》写一个人,通常都是同一个套路,先是讲他的出生和家庭背景,再讲他幼年事迹,而所有这些又通常都是为了告诉你,这个人从小就不简单,有预兆他日后会成就一番大事业。这之后,才真正开始讲“历史”。

据《史记》记载,黄帝是少典的儿子,他不是一出生就起名叫黄帝,这是后来的称号了。他父亲给他起名叫公孙轩辕,姓公孙名轩辕。因此很多人说的轩辕氏,其实一般指的就是黄帝。

父亲少典是部落首领,这意味着黄帝是“含着金钥匙出生”的,是富二代,或者说是官二代,家庭背景很不简单。这也意味着,他从小所拥有的生活条件、见识和社会资源等等,是普通人无法比拟甚至无法想像的,毕竟贫穷是会限制一个人的想象力的。

除了家世好之外,黄帝生来就异于常人,很有灵性,才两三岁就口齿伶俐、思维清晰、能说会道。这简直就是天才啊!我两三岁的时候都不知道自己在干嘛,可能还在玩手指呢,话都还说不清楚,更不用说能言善道、口齿伶俐了。甚至我到今天还话都说不清呢,黄帝两三岁就能做到逻辑清晰并且言之有物,这不是天才是什么。

上天给了他良好的家庭条件,还要给他聪颖的头脑,这不就是典型的“老天爷赏饭吃”,赢在起跑线上吗?但是拥有这两方面条件就一定能干出一番大事业吗?这倒未必。面对如此优越的先天条件,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一条更加轻松和享乐的道路,那就是不思进取,贪图享乐,做一个“二世祖”,也就是纨绔子弟。你很难去批评那些人的选择,毕竟人各有志啊,做二世祖轻松快乐啊!

黄帝当然不是那样的人,他没有挥霍自己所拥有的先天优势,而是充分利用他们,再结合自己积极向上的品质,他的成就甚至盖过了父亲少典!要知道,当时天下有很多部落,少典是其中一个部落的首领,已经很了不起啦,但是黄帝是做到了统一中原各部落,他的权威和权力范围都比父亲要高出很多,这一伟绩也足以让他青史留名。这是一个“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典型案例啊!

2.观点一:神农氏和炎帝不是同一个人

炎帝

我们要了解或者读懂黄帝的故事,首先就要记住三个人的名字或者是理清三个人的关系。这三个人就是神农氏,炎帝和蚩尤。

由于司马迁在记载神农氏和炎帝的关系时有些模棱两可,不是很清晰,导致史学界在“神农氏和炎帝是不是同一个人”这一问题上存在争议。

一方观点认为,神农氏和炎帝并非同一个人,前者是当时的天子,后者在当时算是一方诸侯。

另一方认为,神农氏和炎帝其实就是同一个人,神农氏是一个家族的名号,而传到这一代,是由炎帝这个人当族长,所以我们可以直接叫他炎帝神农氏,或者神农氏炎帝,他是当时的天子。这两种观点也就导致了对黄帝一系列行为的不同看法。

我们先来看第一种观点,神农氏和炎帝不是同一个人。

在当时,神农氏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天子。而各个地方有诸侯,作为地方的管理者。理论上天子和诸侯之间存在一种契约关系,天子负责处理诸候间的矛盾冲突,哪个诸侯不听话,天子可以征调其他诸侯的军队去收拾他。而诸侯则要定期向天子缴纳朝贡。

不过当时天子神农氏的势力日益衰落,有名无实,诸侯都不来朝贡。天子本应为诸侯主持公道、协调诸侯间的利益分配、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但奈何神农氏势孤力薄,无力管治诸侯。于是诸侯有土地等方面的利益冲突的时候怎么办呢?特别是相邻的诸侯,可能会有边界冲突什么的。

本来这个时候,按照契约,两个有矛盾的诸侯,是要找第三方,也就是天子进行裁决的。但是大家都不把天子放在眼内,原本的契约自然就失效了。于是诸侯间只能诉诸武力,谁打赢了,谁就有理,谁就占便宜!于是形成了诸侯间相互混战的局面。

有句话说:“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种观点认为,天下兴亡,受苦的都是老百姓。也就是说,天下太平的时候,老百姓的日子都不好过,如今处于战乱时期,老百姓受的苦难就更甚了。

眼见天下大乱,黄帝自己心里也打着一个小算盘。他在想,有没有这样一个可能,那就是,在不久的将来,我可以有实力,对付这些乱来的诸侯,使得天下太平,人民生活安定呢?答案是肯定的。

但是黄帝不可能一步登天,他要储存实力,养精蓄锐,或者说是韬光养晦。一方面,他开始习兵练武,几乎时刻保持战备状态。那只操练士兵当然不够,还有发展经济,发展农业,让百姓有饭吃,甚至过上好日子。因为经济实力是军事的基础和前提,打仗要钱啊,要粮食啊,要物质支持啊!而且民众支持你才会跟你去打仗嘛。

后来诸侯越来越肆无忌惮,黄帝坐不住了。这时候他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力,于是他出手了!他出兵讨伐那些不守规矩、不来朝贡的诸侯。诸侯这才听话,都来归附,恢复了对天子神农氏的朝贡。

但是这些诸侯之所以恢复朝贡,不是服从于天子神农氏的权威,而是屈服于黄帝的武力啊。名义上处于最高位置的天子势孤力弱,底下的黄帝权威盖过了他,这也为后来的生乱埋下了伏笔。

事实上,也不是所有诸侯都服气,总有那么一两个不怕死的。先是炎帝,他想要侵犯和欺凌诸侯,诸侯都来归附于黄帝,向他求救。于是炎黄之间的战争爆发了。双方在阪泉之野多次交兵,最终以黄帝胜利而告终,史称阪泉之战。

不久,另外一个诸侯蚩尤公开不是对黄帝不服,起兵作乱。于是黄帝征调诸侯军队,攻打蚩尤,双方激战于涿鹿之野,最终黄帝擒杀了蚩尤,史称涿鹿之战。

蚩尤是非常能打的一个人,他的军队实力十分强劲!

蚩尤

在神话传说中,蚩尤被称为“兵主”,也就是战神的意思。传说他有八只脚,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作战勇猛无比。虽然传说不可尽信,但即使只取信三分,亦足以说明蚩尤武力之高强、作战之英勇!

最让黄帝头痛的是,蚩尤不是空有一身蛮力,他脑袋还转得很快。蚩尤非常擅长带兵作战,他临场应变能力很强,善于利用天气和地形等自然条件,在涿鹿之战中让黄帝吃了很多苦头。在这场战役中,开头占优的是蚩尤一方!

黄帝一方的军队明显处于劣势,那怎么办呢?临危之际,黄帝想起自己有个好朋友,可以请他帮忙。这个好朋友不是一般人,而是天上的神仙!黄帝请神下凡,才帮他击败了蚩尤!

黄帝战蚩尤

这就很奇妙了,神话故事对蚩尤的英勇形象大加渲染,表面上看是吹捧蚩尤。但实际上呢?黄帝请神把蚩尤给干掉了。黄帝连神仙都能请到,神仙是随随便便就能请的吗?不是!你首先要跟神仙认识,甚至跟他是好朋友吧!黄帝一个凡人怎么能认识神仙呢?那只能说明黄帝不是凡人,是上天的代言人,是天之骄子,真命天子,天命所归!

其实,在这个神话故事中,蚩尤只是一项工具和手段,并不是真正目标。那些别有用心的人(有可能就是黄帝他自己),借助蚩尤这项工具,把“黄帝才是真命天子”这一观念,不经意地灌输到人们心中。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常见的宣传手法。

就像我们看超级英雄的电影,你不能让钢铁侠去捉一个小偷吧,这样不就是杀鸡用牛刀了?也证明不了钢铁侠的实力啊。你要安排钢铁侠跟一些外星生物作战啊,而且通常开头的时候,钢铁侠都打不过啊,后来不知怎么地突然就爆发了,反败为胜!这跟黄帝打蚩尤的故事是同样的道理。

钢铁侠

诸侯眼见“战神”蚩尤都打不过黄帝了,谁还敢乱来啊,只好都表示臣服了,一致推举他取代原来的天子神农氏,登上天子之位。

在这个版本当中,黄帝其实是“奉天子以讨不臣”,为了维护天子的权威,要帮他收拾那些不听话的诸侯,这可是出师有名。黄帝还是尊奉神农氏这个天子的,只是后来诸侯推举黄帝取代神农氏,黄帝可能“多次推辞”,但诸侯坚持要,那黄帝只好“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又是一种宣传其地位合法性的经典手法。

3.观点二:神农氏和炎帝是同一个人

按照这种观点,炎帝和神农氏是同一个人,他就是当时的天子。

再结合刚才说的,黄帝先是帮助天子神农氏对付不听话的诸侯,其后再打炎帝,最后打蚩尤。

换言之,黄帝是先帮助天子炎帝打其他不听话的诸侯,但是后来炎帝想侵凌其他诸侯,黄帝于是又转而出手帮助诸侯,去打炎帝。打败炎帝后,把不服气的蚩尤擒杀,最后自己登上天子之位。

这就是另一个剧本了。为什么黄帝先帮天子炎帝打其他诸侯,后来又帮其他诸侯打炎帝呢?好绕啊,几乎把自己都绕晕了。

炎帝与黄帝

《史记》对此的解释是,起初诸侯作乱,天子炎帝无力平乱,那黄帝就帮炎帝打诸侯,让他们恢复朝贡。后来,炎帝想侵凌诸侯啊,于是黄帝又站到了诸侯这一边。可不是说炎帝势力衰弱吗?为什么还有余力去欺凌其他诸侯啊?难道这是黄帝为自己日后得以坐上天子之位所找的借口吗?

如此一来,黄帝就从开始的“奉天子以讨不臣”转变为“挟天子以令诸侯”了。

黄帝野心显露,心高气傲,不愿意再居于炎帝之下。于是他以炎帝侵凌诸侯为由,起兵作乱,攻打当时的天子炎帝。得胜之后,黄帝没有杀掉炎帝,也没有马上废掉炎帝,自己做天子,而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借炎帝来号令天下诸侯。此时炎帝彻底变成了傀儡,实权掌握在黄帝手中。古时候名正言顺是很重要的,正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炎帝再怎么不济,在当时也始终是正统啊。黄帝即使再能打,也还是要考虑到这一点的,因此他暂时没有废炎帝而自立。

对于黄帝“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诸侯之一的蚩尤表示不服,指责黄帝为乱臣贼子,坚持跟他对抗到底。黄帝于是征调天下诸侯的军队,一同攻打蚩尤,并擒而杀之。到此,最强大的反对力量都被消灭了,黄帝权力也稳固了。于是黄帝也不用再担心什么名正言顺了,他干脆把炎帝赶下台,自己登上天子之位。如此一来,神农氏的天下就败在炎帝手里了,天下换了一个主人。

黄帝“挟天子以令诸侯”,这跟后来曹操以汉献帝的名义号令天下,把汉献帝玩弄于股掌之中,如出一辙。但不同的是,曹操当时反倒没有废掉汉献帝而自己当皇帝呢!

曹操

这两种观点哪个是事实,没有定论,历史本来就是众说纷纭的,更何况是远古时期的历史,离我们太远了,很多都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流传下来的。因此选择相信哪一种,视乎自己的个人看法,都有各自的道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48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