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起裴高才李城外在山海关采风
一般地说,文化人比一般人牛。我和武汉市黄陂籍知名作家裴高才,在年6月以前从未谋面,却老早就知道他的大名。这年夏天,我受邀参加中国作家协会北戴河休假,碰巧被安排住他对门,这就是所谓的“缘”啦。因为是湖北老乡,又彼此“慕名己久”,便自然比别人有了更多的交流。
裴高才(中)在《“铸剑”先驱蔡以忱》在台北研讨会上演讲,左右分别为新党主席郁慕明、童中仪教授
初次见面,我调侃高才兄,说他颇有名气,大概除了著作多以外,主要因为名字取得好,叫人想忘记也难。他遍写黄陂名人与武昌首义功勋数百人,让家乡名扬四海,自己也成了一张地方“文化名片”。我主观地猜想,如果黄陂人而不知道裴高才,我不敢说你没文化,起码知道你是不读书不看报的俗人。
左起谭岩、裴高才、李城外于北戴河渤海冲浪
在北戴河中国作协创作之家上十天,我天天去海里游泳,有时约上他一同迎风击浪,而他大部分时间在埋头写作,如完成台湾《传记文学》的约稿《胡秋原》。偶尔去山海关等景点参观,他则是最受大家欢迎的业余摄影师,由此可见得他为人热心快肠的一面。最后,我们来自十个省的几十位作家各奔东西返程时,我和他又恰好在同一趟列车上。原来高才兄又要进京开始一位新传主的采访与写作,这样马不停蹄地“累,并快乐着”,将成为他刚开始的退休生活的常态,我发自内心羡慕他,并相约后会有期。
左起裴高才、李城外、李成果于双凤亭
返程以后,我们履行“君子一言”,先后进行了互访。一年后,为写好鄂南秋收暴动的论文,时任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的我专程去黄陂,凭吊了吴光浩烈士。之后高才兄又陪我参观二程故里和行迹,我即兴留诗一首:“云淡风清万口传,程门立雪亦奇观。若非北戴河边聚,双凤亭欢也枉然。”此时此刻,我们不禁一同感谢中国作协,给了我们那次认识和交流的机会。
裴高才于向阳湖绿原故居
又过了一年,他重访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向阳湖,这回轮到我自觉担任“最佳导游”,让他乘兴而往,尽兴而返。他告诉我,他撰写的《绿原:向阳湖“革命到底”》一文,在台湾《传记文学》,北京《人物》《中华读书报》刊发,向海峡两岸文化界人士介绍向阳湖五七干校文化现象。我补充说,这是一种特殊政治条件下的文化现象,可谓国家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咸宁幸,在全国五七干校中,向阳湖以聚居的文化名流最多,遗迹保存最好著称。高才兄还对我编著的七卷本《向阳湖文化丛书》赞不绝口,称咸宁得天独厚,理应把这笔文化资源保护好、传承好。
右起裴高才、李专相互赠书
他是黄陂的文化名片,对地方的历史人文自然如数家珍。别的不说,只要打听他家乡在京的专家教授,他张口就能谈及与之交往的细节。而我关心的是绿原先生,还有《人民文学》老编辑、后来担任《传记文学》主编涂光群,二位名家曾是下放向阳湖的“五七”战士,都接受过我的采访,专访题目分别是《周总理说:“不能以邻为壑”》和《“对这段历史要持批判态度”》(见《话说向阳湖——京城文化名人访谈录》),两篇文章都已收入绿原、涂光群的纪念文集,高才兄的消息比我还灵通,还是他先诉我,我再和他们子女联系的。
右起石桂芳与中国作协会员倪霞、裴高才、刘怀远、李城外于子谦书院-朱凌云摄
本来高才兄此行玩得开心,但事有凑巧,他转身来我的“向阳轩”参观时,那天我正准备向市县图书馆捐书,而他是个书迷,立马也要“巡视”一番。不料他的眼睛实在太毒,一眼便相中了武汉出版社的精品书《聂绀弩全集》(1-8卷)。他也没把自己当外人,不客气地开口地要我转送给他。无奈我已定好的计划不宜更改,只好耐心解释说,与其他一个独享大家全集,不如众人分享的效果显著。没给他面子,他心里自然不痛快,但高才兄毕竟有修养,没流露出来。为弥补他的“损失”,我主动“加塞”了一个项目,又陪他去了一趟我的家乡,参观通山图书馆,并见证我拖了满满两车书追加捐赠给“李城外赠书专区”的情形。这回我还有意“超规格接待”,介绍他认识了几位美女作家,总算让他忘了我的“小气”。
裴高才(左)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孔帆升相聚于通山
一别又三年,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