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霸王,被誉为“天下第一勇士”。他在楚汉战争中,曾经大败刘邦,占领了西方地区,并且把汉军困于垓下。如果项羽能够顺利渡过乌江,他完全可以重振旗鼓、卷土重来,再一次击败刘邦。因此,项羽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渡过乌江。但是,当他逃至东城时,却被汉军包围,混战中被灌婴杀死。据史书记载,乌江离东城还有千米,所以项羽根本没有渡江的机会,也不是自刎而死。
对于项羽自刎的原因,历史上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项羽被刘邦打败后,他带领八百人马突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但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他拔剑自刎而死。这种说法描写得非常慷慨激昂,因而流传最为广泛。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虞姬之死起到了重要的推助作用。据《史记》记载,项羽被汉军围困于垓下,夜闻四面楚歌,非常吃惊,便起身饮酒,此时“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阙,美人和之。”据汉初陆贾的《楚汉春秋》记载,虞姬当时怆然拔剑起舞,并和歌曰:“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挥剑自刎。项羽是个争强好胜、死要面子的人,自己最心爱的侍妾被逼自杀,心中既伤心绝望,又十分羞愧,自尊心受到强烈打击,再加上当时楚军伤亡惨重,“虞姬死而子弟散”,所以当项羽带着残兵败将逃至乌江畔时,顿觉羞耻难当,没有脸面去见江东父老,于是选择了自刎。
几千年来,关于项羽自刎的原因,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们一直在探讨和争论。无论是哪种说法,都反映出了项羽作为一个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和高尚品德。他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豪情壮志,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不可磨灭的传奇。
有一种观点认为,项羽自杀是为了结束战争,减轻百姓因战争带来的痛苦。根据《史记》的记载,楚汉战争中刘邦和项羽长期僵持不下,导致士兵们饱受苦难,老弱妇孺更是无法承受。因此,项羽曾向刘邦提议用单挑的方式解决胜负,以免再让天下百姓遭受战争的煎熬。这表明项羽确实关心人民,有着可怜天下苍生的情怀。
然而,这种说法存在过度猜测的成分,与项羽好战残暴的性格不符。项羽曾坑杀二十万秦兵,火烧阿房宫三个月,展现出他残忍的一面,很难相信他会为了消除百姓的痛苦而自杀。事实上,项羽提出单挑的建议可能只是一种计谋,因为以他的个人实力,击败刘邦轻而易举。但刘邦没有上当,最终导致项羽失败。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项羽并非因为不想过江而自杀,而是因为没有机会过江。著名学者冯其庸在其文章《项羽不死于乌江考》中详细论证了这一观点。他指出,《史记》、《汉书》、《楚汉春秋》等历史文献中,除《项羽本纪》中有两处提及乌江之外,其他地方均未提及项羽在乌江自刎。相反,有明确的记载显示,项羽“身死东城”,“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等。通过对地理位置的考察和实地考证,冯其庸认为项羽确实死于今天的安徽定远县,距离乌江有千米。因此,将项羽自杀归因于不想过江可能是一个误解,是因为历史文献中的错误记载被广泛传播所致。
这种说法虽然遭到许多学者的反对,但是根据《太平寰宇记》等资料记载,两汉时期的东城县是江淮之间一个辖境广阔的大县。其范围包括现在定远东南的池河上中游地区,越过江淮分水岭,包括今滁县西南境、肥东东境、全椒西南境,直到今和县乌江的沿江一带。晋太康六年在设东城县界设置单独的乌江县。章学诚在《和州志补沿革》曾指出:“秦为九江郡之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晋太康元年属淮郡,其历阳及东城乌江亭地如故。”也就是说,在楚汉战争时期,东城是一个范围广阔的行政区域,乌江是包括在东城县内的,因此司马迁所说的“身死东城”与“乌江自刎”并不矛盾,而是为避免同义反复而使用的描写方法。
项羽之所以不肯过江而选择自刎而死,实在是一个性格悲剧。自大孤傲、刚愎自用、独断专行,缺乏忍辱负重的坚韧意志,是导致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他的死虽然显得慷慨壮烈,并为后人反复吟唱,但一代霸王就此了却一生却也让人扼腕叹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