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王项羽,一个高度自信的人,自信带来的失策,最终令他败给刘邦!
项羽,名籍,字羽,泗水下相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勇猛好武,天生神力,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援救赵王歇。巨鹿之战,击破秦军大将章邯、王离的秦军主力,领军灭秦。
此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定都于彭城,分封灭秦功臣将领,拥立六国贵族后代为王。经“楚汉之争”最终败给汉王刘邦,与垓下被围,最后自刎乌江,霸王别姬,身死道消。李晚芳(自号绿猗老人,被远近称为“女宗”,著作《读史管见》)评价项羽“羽之神勇,千古无二”,这也是项羽“战神”的由来。
《史记》评价项羽: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埶,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一个人的性格可以成就他的事业,也可以败坏他的事业。我们知道,自信是一个人的优点。只有有了自信才能百折不挠,才能克服人生中遇到所有的困难和障碍成就一番事业。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自信的人,然而他“过于自信”,“过犹不及”,自信到了“是刚愎自用”的地步,也就成了灾难。我们就来看一看“过于自信”给项王带来的“失策”。
失策之一、“失之于察”
最初,项羽叔父项梁听取范增之计,立楚国国君后人熊心为“楚怀王”,项羽、刘邦皆奉之。秦亡之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此时,项羽作为西楚国的国君,更是作为诸侯联盟的盟主,本应察失补漏,考察发掘手下的人才,并予以重任,以稳固实力,谋取天下,可项羽没有这么做。项羽所做的就是重用项氏家族的人,也就是“八千江东子弟”,而这些项氏的班底排外情结很浓,以项伯为代表,他们排斥异姓,连项羽最重要的谋士范增也受到了强力的排斥。
英布、彭越、韩信、陈平等这些名垂千古的人,都曾是项羽手下之将,可惜都未得到项羽的重用,反倒一手将他们推向了刘邦的怀抱,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便是韩信。韩信曾言:“臣侍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言不听,计不用。”像韩信这样的人物,在项羽麾下只能为执戟侍寝之辈,所出之建言和计策,都不得用,无怪乎韩信在项羽手下实现不了自己的价值,最后,就转投了汉王刘邦。
刘邦恰相反,胸怀若谷,襟怀坦荡,选贤任能,虚心纳谏。韩信初投刘邦时也不如意,未被重用,曾想弃之而去,刘邦手下重臣萧何“月下追韩信”将其追回。随后,刘邦采纳萧何建议,择选吉日,沐浴斋戒,设坛场拜将,拜韩信为大将。从此,刘邦文依萧何、陈平、张良,武靠韩信、樊哙、郦食其,举兵东向,一举夺取天下,建立不世之业。
项羽太自信了,他连身边重臣范增、项伯的建议都听不进去,他能听进去一个站岗放哨的执戟之人的话么?显然不能。对察举人才一途,项羽太差,他手下的将领大多是其叔父项梁组建的班底,而他倚重的,不过是跟他一同过江的“八千子弟”而已。
失策之二、“失之于人”
纵观整个“楚汉争霸”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汉王刘邦手下的谋士良将特别多,文如张良、萧何、陈平、曹参、郦食其等,武如韩信、周勃、灌婴、樊哙等等。这些都是一流的谋臣、武将,二流的就更多了,当然,刘邦的谋臣、武将也不乏草根、草民,只要他们有一技之长,或者言之凿凿,刘邦就能取用。
项羽则完全不同。项羽手下谋士就是一个,就是历史上负有盛名的“年七十好奇计”的范增,是项羽叔父时代的人物,被项羽尊为“亚父”,然而就这一个谋士,其计谋项羽也不能用。为什么项羽手下没有谋士?因为项羽过于自信,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建议,他不需要谋士,什么事情都是自己做主就行了,其他人只要遵照他的意思办事就好。
“鸿门宴”是历史上楚汉相争的重要事件。纵观我国古代的整个历史上,除了《鸿门宴》外,再也没有哪一顿饭能吃得如此惊心动魄的了!俗话说“酒无好酒,宴无好宴”,而轻骑减从赴会的刘邦,去赴鸿门宴,可谓是深入虎穴、大智大勇。
《史记·项羽本纪》载,行略定秦地。函谷关有兵守关,不得入。又闻沛公已破咸阳,项羽大怒,使当阳君等击关。项羽遂入,至于戏西。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於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於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项羽驻军鸿门之前,取得“巨鹿之战”大胜,灭秦,不可一世,势头正旺,正欲西进平定关中。然而,项羽一进函谷关,发现函谷关上已有重兵把守,于是项羽勃然大怒杀掉守关士兵,所向披靡,硬行闯关,驻军新丰鸿门。又有刘邦左右小人曹无伤告密说,“刘邦欲称关中王,将秦国的珍宝据为己有”,试想巨鹿之战中的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其他诸侯在其面前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竟然先在函谷关前吃了沛公刘邦的“闭门羹”,刘邦又想成为“汉中王”,项羽能不怒吗?
于是乎,项羽便决定消灭刘邦。可是,经过“鸿门宴”之后,刘邦虽历惊险,却无性命之虞,借“如厕”之机,就逃跑了,回头令张良献上“白璧一双”于项羽,“玉斗一双”于大将军范增,项羽竟恕刘邦,便打消了消灭刘邦的念头。决定消灭刘邦的是他,饶过刘邦的也是他,他和谁商量过?他听过范增的建议么?没有!正因为如此,项羽失去了一大批献计献策的谋士、忠臣良将。
有人说,一个优秀的政治家不在于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而在于把一群有能耐的人团结在自己的身边。而项羽却不懂得这句至理名言,而是亲自冲锋陷阵,忽视了其他人才。项羽会为受伤的士兵而潸然泪下,却“有眼无珠”地把“一人可抵三军”的韩信、安国定邦之谋的陈平、张良拱手让给了刘邦!如此失之于人,怎能不败?
失策之三、“失之于态”
纵观整个我国历史上有关项羽的记载,无论是《汉书》《史记》,还是其他史料,写项羽的时候,用来表达项羽的最多的一个字,便是“怒”字。项羽动辄“怒”或者“大怒”,据史料记载,小编不完全统计,他短暂又辉煌的一生中,写他“怒”的,有数十次之多,“大怒”的也有十数次。史料写他“笑”的很少,翻遍史料,写项羽“笑”的唯一一次,便是他“乌江自刎”。
《史记·项羽本纪》载,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义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原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於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馀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不管是“怒”还是“大怒”,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伤害的还是项羽自己的自尊。项羽是一个极度自信的人,当一个极度自信的人被伤了自尊后,自然而然的就忍不住“勃然大怒”。自信的人最易大怒,因为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所为所行都是对,而别人做的都不对,一旦出现自己不如意或者别人做的不称意的时候,就会大怒。
怒,在失自尊的同时,当然,失去的还有人心。在手下面前如此失态,控制不住自己的喜怒,“喜怒皆形之于色”,无怪乎自己的手下都“惧怕”项羽,久而久之,也不敢进言献计,也不敢稍稍忤逆违背项羽之意,在项羽军中便成了项羽的“一言堂”,导致了项羽虽为“西楚霸王”,却一生好像是自己在和整个天下对抗一样。
同样,失态的项羽,也养成了多疑猜忌的毛病,不重用能臣不说,还变得不能信任手下,多次中了刘邦的“反间计”。“反间计”这个计谋虽小,却“屡试不爽”,这一计策不但“四两拨千斤”,而且直指内心,往往很多时候令人“明知是计”,也不得不落入“毂中”。项羽的亚父范增、大将钟离眛等都受到此计的攻击,项羽中计,对手下重臣“疑心疑鬼”。范增离开不久,项羽就和刘邦定结盟约定平分天下,此后,项羽与刘邦战,每战皆胜,仗打是胜了,可是却越打越被动。“鸿沟之盟”后,项羽放归刘邦妻儿,刘邦撕毁盟约,趁项羽无备,一战而败项羽,最终导致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剧。
失策之四、“失之于信”
人无信不立,信义从某种角度来讲,可谓是一个人立世之本。然而,项羽却非这样。项梁死后,项羽自称“西楚霸王”,分封十八路诸侯,完全以国君自居,不将“楚怀王”放到眼中。楚怀王为了离间项羽与其他诸侯王关系,特别是项羽和刘邦之间的关系,就与各路诸侯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意思就是先攻下关中者,将其封为“关中王”。
刘邦听信宛城守将吕齮谋士陈恢的“自保之计”,所过之处,无不给守将许诺“加官进爵”,结果兵不血刃便进入关中蓝田。然后,刘邦听谋士张良之计,趁秦军将领急于投降、毫无斗志之机,发起猛攻,迫使秦王子婴投降,成功“先入关中”。
当然,刘邦知道楚怀王此计“心怀叵测”,但事在人为,刘邦成功率先攻入关中,迫使秦王子婴投降,算是一手灭了“大秦帝国”。刘邦知道自己实力与项羽比还差的远,于是便“秋豪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以待项羽,不料项羽入关,竟先坑杀秦军二十万,杀秦降王子婴,又屠戮焚毁咸阳城,擅烧秦宫,擅掘始皇陵,屠杀秦人,大失人望。
秦灭亡后,楚怀王是天下的共主,各路诸侯明面上都听从楚怀王的号令。刘邦先入关中,攻下咸阳,项羽兵多,屯兵霸上之后,刘邦将咸阳拱手相让。楚怀王就将巴蜀和汉中分封给刘邦,为汉王,在秦地封了三个秦人为王,即秦人章邯、司马欣、董翳,分别为雍王、塞王、翟王,号称“三秦”。项羽很生气,认为楚怀王无功,擅自封王。之后,项羽便自封“西楚霸王”,封楚怀王为义帝。后来回彭城后,把义帝迁徙长沙郴县,结果在半路上便把义帝杀了。项羽杀义王,大失人望,失信于天下,刘邦遂昭告天下,会盟各诸侯一起反楚,天下诸侯多从之。
当时,最先响应刘邦反楚的就是齐王。项羽分封诸侯之时,有意削弱各诸侯实力,就把原齐国一分为三,封了三个曾经在战场上帮助过自己的齐国将军为王,却没有封在齐国举兵的田荣为王。田荣便造反,响应刘邦,将项羽分封的三个诸侯都杀了。项羽领楚兵攻打齐国,齐国人怨恨田荣,就把田荣给杀了,投降了项羽。然而,项羽却每下一城,皆烧之,屠杀齐人。项羽毫无信誉之举,令齐人大怒,齐人为保命,举国齐心攻击项羽。
项羽坑杀降士,杀子婴,焚烧宫室、挖掘王陵、刺杀义帝,焚烧屠杀齐地,等等等等,皆不义之举,失信天下,最后陷入“四面楚歌”,将士分崩离析,被困垓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作《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柰何,虞兮虞兮柰若何!”歌罢突围,又被追至“乌江畔”,项羽遂霸王别姬,自刎乌江。一代战神,就此殒命。
太史公《史记·项羽本纪》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始,楚怀王初封项籍为鲁公,及其死,鲁最後下,故以鲁公礼葬项王穀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乃封项伯为射阳侯。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赐姓刘”,也就是说,刘邦对项羽施展了最后一计,这就是“绝后之计”,显然是要让项羽的楚国贵族“绝后”!试想原本项氏后人,皆以“刘姓”冠之,数代之后,谁还记得自己是项氏之后?他们会认为自己是刘姓后人,反而会鄙视楚汉之争失败的项羽,何其悲哉!倘若项羽泉下有知,定会死不瞑目吧!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霸王项羽”。然而项羽“失之于察”、“失之于人”、“失之于态”、“失之于信”,纵然他天纵奇才、武力强盛,也敌不过天下人!最终还在刘邦“绝后计”之下,欲让项羽死后绝后,最终也只有剩下“悲剧”这一个结局,岂不痛哉!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的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的李清照曾作诗怀念项羽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虽然项王英雄无敌,自刎乌江未免遗憾,可是即便他回了“江东”又能如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