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邑奇谋刘邦战胜项羽的利器,见识张良的计

刘邦与项羽的第一战就败得一塌糊涂,56万大军被项羽三万人马打到灰飞烟灭,故此让刘邦差点提前剧终。这就是历史著名的彭城之战。但这场战争没有长平之战、巨鹿之战,甚至不如井陉之战有名,原因不外乎刘邦败得太快、太容易,完全被项羽碾压,还没有显出项羽的军事技能,没有一点巅峰对决的味道。

刘邦、项羽剧照

但有一个关键点不容忽视,那就是刘邦基本赔光了全部积攒所得,而项羽还未伤及皮毛。那么接下来怎么打?对于刘邦来说,这恐怕不是兵将多寡的问题,而是战术转型的问题,因为刘邦已经认识到了与项羽硬来,毫无胜算,只能使用巧劲儿,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正是这样严峻的形势逼迫下,于是诞生了扭转局面,决定刘邦最终成败的下邑之谋。

彭城之战失败的原因

其实刘邦在彭城之战前,已经做了周密的战略布署,比如吕泽的驻地就是他专门安排,之所以摆脱不了失败,一是项羽太过勇猛,谋略过人,还识破了刘邦的战略布局;二是刘邦的56万大军,实际上是一群乌合之众。

春,汉王部五诸侯兵,凡五十六万人,东伐楚。项王闻之,即令诸将击齐,而自以精兵三万人南从鲁出胡陵。四月,汉皆已入彭城,收其货宝美人,日置酒高会。项王乃西从萧,晨击汉军而东,至彭城,日中,大破汉军。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汉卒皆南走山,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军卻,为楚所挤,多杀,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围汉王三匝。于是大风从西北而起,折木发屋,扬沙石,窈冥昼晦,逢迎楚军。楚军大乱,坏散,而汉王乃得与数十骑遁去……《史记?项羽本纪》

刘邦进入彭城后,将防御的重点放在了彭城北部,他认为,当时项羽在齐国与田氏兄弟作战,回师后出于便利,必然会先从彭城北部发起攻击。让刘邦没想到的是,项羽识破了他意图,绕到彭城西面的萧县,发动攻击。萧县是刘邦部署的薄弱环节,又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因此才引发连锁反应,致使刘邦的军队一溃千里。

彭城之战图解

“五诸侯兵”并不是刘邦自己的人马,而是他出汉中后一路降服的诸侯,这些诸侯各有各的算盘,名义上一致对付项羽,实际上是一堆墙头草。因为如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河南王申阳、魏王魏豹、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本就为项羽所封,受项羽恩惠。除张耳外,其余五诸侯王均有被刘邦“胁迫”的意思。所以他们没有与刘邦建立起稳固关系之时,也不会与刘邦形成牢不可破的联盟,这也是被项羽轻易攻破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二年,汉王东略地,塞王欣、翟王翳、河南王申阳皆降。汉王之出关至陕,抚关外父老,还,张耳来见,汉王厚遇之。三月,汉王从临晋渡,魏王豹将兵从。下河内,虏殷王,置河内郡。汉王以故得劫五诸侯兵,遂入彭城。——《史记?高祖本纪》

事实上,刘邦彭城战败后,司马欣、董翳等诸侯马上又倒向了项羽,之后是魏王豹,只有张耳依旧跟着刘邦。张耳之所以不走,一是被阵余追击,无家可归。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刘邦关系莫逆,二个人在年轻时候就已经相识相交。总之,刘邦56万大军以这样性质的汇集而成,表面声势浩大,实则一没有凝聚力,二没有战斗力。

是时,吕后兄周吕侯为汉将兵,居下邑,汉王间往从之,稍稍收其士卒。诸侯皆背汉,复与楚。塞王欣、翟王翳亡降楚。——《资治通鉴》

下邑是个地名,离刘邦老家丰邑不太远,属砀郡,在彭城的西方向,当时刘邦的大舅哥吕泽就驻扎在下邑。所以,刘邦在惊慌失措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自家人那里最安全,于是坐着夏侯婴的马车跑到下邑。反观陈胜败逃时没有目标,车夫庄贾跟着他也感到迷茫,于是庄贾干脆杀了陈胜去向秦将章邯领赏。

下邑之谋

下邑之谋又称下邑奇谋,它是刘邦由败到胜的转折。当时刘邦几乎弹尽粮绝、一蹶不振,就算他再集结百万大军与项羽面对面硬拼,也还是白给,所以他才想到用迂回战术。到此,刘邦顽强的意志力不由得不让人佩服,实际上很少有人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刘邦的老本儿还在,这就是他底气的来源。

刘邦的老本儿在哪里呢?巴、蜀、汉中及关中。项羽取得彭城大胜后,一没有追击刘邦,二没有去抄刘邦的地盘,这就给了刘邦东山再起的机会。当然也不能说项羽轻敌大意及短视,因为他的主力正陷入齐国与田氏兄弟纠缠,而他也认为刘邦不可能再短时间内复元,所以他认为收拾了田氏兄弟再灭刘邦也不迟,只是他没想到刘邦调整了策略。

刘邦与张良剧照

刘邦在下邑问手下众人,寡人打算将关东之地都拿出来,谁能助寡人打败项羽就分给他。这时张良接话了,说这三个人非九江王英布、彭越、以及您的大将军韩信莫属。

汉王问群臣曰:“吾欲捐关以东,等弃之,谁可与共功者?”张良曰:“九江王布,楚枭将,与项王有隙,彭越与齐反梁地,此两人可急使。而汉王之将,独韩信可属大事,当一面。即欲捐之,捐之此三人,则楚可破也。”——《资治通鉴》

当时关东之地,除去项羽占去绝大部分,其余的被其他诸侯王占据,而且大部分心向西楚。比如代国有陈余派去的夏说,明为相国实则为王;赵国虽赵歇为王,实际陈余当家做主;燕王臧荼为项羽所立,独霸一方;齐国田氏兄弟内讧不止,排斥外人;临江王共敖一直支持项羽,直到项羽死后,临江国才被刘邦灭掉;至于西南方向的衡山王吴芮,九江王英布都是项羽的人等等。值得一提的是,陈余因刘邦收留张耳已与刘邦反目。

所以,刘邦所说的“关中之地”实际上是画了一张大饼,他之所以开这张空头支票,无非就是拉拢盟友对抗项羽。当然,刘邦光空手套白狼不行,做事周到的萧何及时为刘邦解忧。听到刘邦兵败后,萧何一面从巴蜀运粮草,一面在关中筹集兵卒,并很快派往关中。

五月,汉王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荥阳,汉军复大振。——《资治通鉴》

这还不算完,刘邦担心后方不稳,又与韩信返回栎阳,然后组织人马去打章邯。栎阳是秦国旧都之一,刘邦出汉中后暂建都于此,由萧何看守打理。灭掉章邯之后,刘邦这才彻底放心,于是又聚集起一些人马返回关中,全力对付项羽。

六月,汉王还栎阳。壬午,立子盈为太子,赦罪人。汉兵引水灌废丘,废丘降,章邯自杀。尽定雍地,以为中地、北地、陇西郡。——《资治通鉴》

刘邦八月由关中返回关东,“下邑之谋”开始实施,并逐渐优化。

英布剧照

首先使者随何已经赶赴九江国说服英布。为什么要拉拢英布呢?三点理由:一是其人勇猛,不亚于项羽,曾在项羽麾下屡建奇功,比如巨鹿之战,他就是主力先锋;二是九江国威胁刘邦侧翼安全,这个隐患必须清除;三是当时英布与项羽已经产生了间隙,便于离间。

韩信剧照

其次由韩信带领兵马去攻占西魏国。在取得魏国后,韩信奏请刘邦继续向代、赵、燕、齐等国开进,刘邦准许。实际韩信此举就是下邑之谋的优化与完善,它的重要效果越到最后越明显。特别是最后潍水一战,废了龙且及其20万兵马,让项羽一多半的家当折损殆尽。

再则就是联络鼓越攻击项羽的后方。早在刘邦往关之前,彭越就与刘邦有过接触,当时他助刘邦攻打过昌邑。虽然最终没有拿下昌邑,但二人建立了一定的感情基础。项羽在关中分封时,彭越没有到场,所以也没有得封,致使手下一万余众没处着落,自己这个头领也很没面子,于是彭越便把这笔账记在了项羽头上。所以到刘邦向彭越提出结盟时,彭越非常高兴,感觉自己一下找到了用武之地,同时也能吐心中一口恶气。

彭越剧照

刘邦转败为胜,问鼎天下,张良计谋功不可没

事实证明,张良的计谋完全正确,对于每个人都没有看走眼。

拉拢到英布,实际上是断了项羽的一条臂膀,于刘邦实力大增。

韩信则将魏、代、赵、燕、齐统统拿下,掏空了项羽的大后方,对项羽实现了迂回包抄。

彭越采用游击战术,在项羽后方进行了无休无止的骚扰,致使项羽疲于奔命,粮草断绝。

与此同时,刘邦在正面钳制住项羽,令他首尾难顾。这样的结果就是,近四年的楚汉战争,让曾经不可一世、睥睨四海的项羽油尽灯枯,走向没路。

楚汉战争形势图

综合上述情形,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场景,那就是大草原上的鬣狗猎食角马或其他动物。毋庸置疑,下邑之谋是刘邦转败为胜的契机,夺取江山的关键,打败项羽的指导依据,但史书对于它的制定过程没有详细记载。不过可以想像,这么重大的战略布局,绝对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明概括,然后草草付诸行动。

而这样的谋略也不是当时正陷入失落、悲观、郁闷中不能自拔的刘邦一个人能想出来的,应该是先由张良点拨刘邦,刘邦在众人面前提出初步框架,然后由张良补充细则。这样一来,刘邦居于主位,符合君臣之道,也符合张良含蓄内敛的性格作风。

张良一生为刘邦出过许多奇谋,每一次谋略都能为刘邦化险为夷,或解决重大问题,这里不逐一例举。对此,刘邦有最清晰的认识,所以才会说张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cyrz/5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