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家博物馆“宅兹中国——宝鸡出土青铜器与金文精华”展中,观众围观最多的展品,除了入口处的何尊外,就要数秦公了。
秦公鎛通高75.1厘米,鎛身高53厘米,舞宽30.4X26厘米,重62.5公斤。造型雄伟,中部鼓起呈弧形,鼓部齐平,中起四道飞棱,侧旁的两道飞棱,形状是九条蟠曲的飞龙,前后两条则是五条飞龙和一只凤鸟。舞部各有一龙一凤,背对背,向后回首。纽上有环。镈身上下各有一条带状花纹,由变形的蝉纹与窃曲纹组成。条带纹中间纹饰分为四个区段,每一区段有六和飞龙勾连,龙身线条流畅,布局疏密得当。舞部纹饰也分为四个区段,每一区段内有两龙相绕,旁有一小凤鸟。舞部正中有一圆孔。
和何尊的发现一样,秦公的发现也充满了故事性。
年1月下旬的一天,陕西宝鸡县杨家沟公社太公庙大队社员在村中取土盖房时,无意间从一个地窖中发现了八件铜器,分别是五件铜钟和三件铜鎛。五件铜钟呈一字形排列,三件铜鎛半圆形围绕铜钟。在它们周围还有一些炭灰和少量兽骨。这样的事因为不是第一次发生,社员们都有很好的文保意识,他们很好地保护了现场并逐级上报,很快文化馆的专家到达现场抢救性发掘。
展出的秦公便在其中,它是三件鎛中最大的那件,现在是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
比它精美造型更让专家们欣喜的,是它上面的字铭文。经专家多年的认定和断句,其中比较让大家接受的一种如下。
秦公曰:“我先祖受天命,赏宅受国。烈烈文公、静公、宪公不坠于上,昭合皇天,以事蛮方。公及王姬曰:余小子,余夙夕虔敬朕祀,以受多福,克明厥心。盩和胤士,咸畜左右。々允义,翼受明德。以康奠协朕或(国),盗(肇)百蛰,具即其服,乍厥稣钟云音鉠鉠,以皇公,以受大福,屯鲁多,大寿万年。秦公才(在)立(位),(膺)受大命,眉寿无疆,匍有四方其康宝。”
专家们分析,这是秦武公让人铸的一套乐器,也符合周代以礼乐治天下的主旨。这段铭文的意思是说,自从我们先祖襄公周王室的册封“赏宅受国”,文公、静公、宪公等列祖励精图治,不断发达,抵御蛮族,保国家平安。现在,传到了我,我同样立志要效忠周王,把先辈留下的疆土经营好,君正臣贤,四夷宾服。所以,我要造这套乐器请天下诸公来欣赏,希望天下太平,万寿无疆。
这组青铜器的出工和铭文的发现,表明了秦代自先主秦襄公护送平王东迁后,才受封列为诸侯,赐地岐山以西,于是乎“赏宅受国”。明确记载了秦代自襄公的儿子文公之后,到秦武公的世系,印证了《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文公—(子)静公(不享国而死)—(子)宪公—(子)出众—(兄)武公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专家又从铭文和秦武公的功绩,考证出铸鎛的人就是秦武公。因此,这个也被称为秦武公鎛。
秦公镈除了对研究秦代先祖的历史极为重要外,也有助于了解春秋早期秦地的青铜铸冶技术及音乐文化。同时,由于它上面的铭文刻在下方的环形带状部位,空间较为宽松,行列随之疏朗,字法亦流美遒宛,是学习大篆的上佳作品。
我尽可能地把自己的理解和考据写下来,也尽可能地把它的细节拍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您能喜欢,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请您到现场去近距离地观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