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李贺《白虎行》
公元前年,中原进入春秋分裂时期,此后晋国被瓜分更是拉开了战国的序幕。中原大地因此分裂了数百年,直到秦国一统天下。在战国晚期,秦国的强大给周边国家带来了无尽的惶恐之情,不断有能人志士出谋划策想要与之抗衡,但是终究还是秦国统一中原。韩国是当时最小的国家,面对秦国也有自己的谋划。
韩国不甘心被秦国吞并,于是群臣想出计策打算暗算秦国
在秦国张仪破除六国合纵联盟之后,秦国的实力空前强大,中原六国没有能力再之为敌。邻国韩国更不好受,两国之间不断交战,它的实力大大削弱只剩下十万士兵,城池也被秦国吞并不少,国力每况日下。
面对危险的秦国,韩国必须想出对策,否则结果就是自己灭亡。韩王坐立不安,思来想去认为自己卑躬屈膝肯定不稳妥,如果和其它国家共同抵抗秦国,那遭殃的第一个就是自己,于是采取了群臣的建议。群臣的想法很简单,表面上对秦国阿谀奉承,背地里捅秦国刀子,让秦国意料不到。
公元年,一位名叫郑国的韩国著名水工,向秦国提出了在泾水和洛水之间修建大水渠的建议,并声明大水渠能把整个关中地区的万亩盐碱地变成良田,秦国就可以不用从遥远的巴蜀地区运送粮食。当时,嬴政刚刚上任,相国正是吕不韦,二人听到这个建议都欣喜万分。毕竟关中地区如果变成粮仓,意义那是非同凡响。
自从商鞅变法之后,人人都刻苦劳作,以勤劳为荣、懒惰为耻,更不能逃避兵役和徭役,只要一声令下,举国上下都会响应。这就是韩国阴谋考虑到的地方。古代科技水平低下,修建水渠这种大型工程,肯定是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长此以往,国家肯定会被拖垮。韩国只要在修建水渠的路上绕远路,尤其是要多找难走的路施工,计策就可以成功。
“疲秦计”事情暴露郑国被捕,秦王大度看出有利可图再次建渠
韩国这条计策就叫“疲秦计”,其实并不高明,万一被发现,秦国想灭韩国不会废太大功夫。果然,嬴政发觉了这条计谋,于是将奸细郑国打入狱中。这件事和吕不韦有关系,他当时因为政治分歧与后宫之事被罢免,同时是这条计策的知情人,无意之中一下子就把这计谋说出来。
不仅是吕不韦,李斯也被扯进这件事情中来。郑国和吕不韦都是六国人士,身为高层想谋害秦国,又恰逢长安君叛乱,秦王一怒之下遣散秦国境内所有六国人士。当时,吕不韦已经没有任何政治威信,于是服毒自杀。李斯不甘心被牵扯到这件事中,毕竟他还想在秦国一展宏图,于是冒着生命危险向秦王建议不要驱逐他。
秦王随机收回成命,废除了逐客令。至于怎么处置郑国,秦王听取李斯的建议让其讲述缘由,郑国并没有避讳自己是韩国间谍的事,全部托盘而出。郑国同时也说出了“疲秦计”虽然表面上是有害的计谋,但要是对关中水渠重视起来,秦国将拥有第二片肥沃的田野,这条水渠将会为秦国的同意开辟道路。
秦王嬴政能一统天下,足以证明他的智慧过人,能做明君。对于水渠建成之后,秦国能获利多少,他心里很是明白。于是,他大人有大度,再次选择相信郑国为他建造水渠。最终郑国渠建成,万亩良田形成,秦国有了强大后盾。
韩国行事思路奇葩,想出“疲秦计”最终殃及自己也是情理之中
此时,秦军的部队已经集结完毕,郑国渠也建成,秦王统一六国的步伐已经无人能挡。韩国的这个计策真的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不仅没有获利,还把自己推向灭亡的边缘,连带其他六国一起走向灭亡。
这也不是韩国第一次想出坏主意。像秦国这样的法治国家,无论做何事,都是有条不紊的按照规定行事。韩国则不同,行事诡异,思路奇葩。韩国有座铁山,全国上下都打造武器,此举不是为了在战场上杀敌,而是为了贩卖武器赚钱,还是私下贩卖给秦国。韩国凭借贸易建立国家,这些贩卖出去的武器最终也是打到自己人身上。
总结:
秦国能在嬴政手上发扬光大,最终统一六国,能说明他是一位明君。因此,他不在乎郑国的间谍身份,而是重用他再次建造能用的水渠,为统一六国助力。韩国则是自取灭亡,自己行事思路奇葩,还殃及鱼池,加快了六国被灭的步伐。
参考资料:《史记·卷六·秦始皇本纪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