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被誉为二十四史之首,司马迁也被称为太史公,一千九百年来被儒家和史家推崇。
实际上以前也有人怀疑过《史记》记载失实,主要还是前后矛盾,比如始皇帝的出身,还有一些是两人密谈,帝王与妃子在床上交谈,根本不可能传出来的,也被司马迁写的惟妙惟肖,如同司马迁在旁边看到的一般,但是那时候没有真正的证据。
近些年来,由于各种文物出土,这些文物中有各种记载,一次次证明了《史记》有失史实,如《竹书纪年》、《睡虎地秦简》、《清华简》……
之前我也有文章写过,这里不多说。
今天就说一个简单的逻辑……
秦律,作为秦国全国四十多个郡,几百个县,每个县都有一部秦律,但是秦国灭亡后,秦律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后来儒家和史家将秦律消失归罪于霸王项羽火烧咸阳。
呵呵,真的么?
咸阳一把火烧了全国的秦律?
两千年来,就没有其他盗墓贼?就从来没出土过秦律?
显然不可能,直到现代才会有秦律出土,说白了就是儒家影响远不如从前。
这也不是这文章的主题,但是作为秦国名将司马错的后人,司马家是秦国大世家,从后来司马欣被封为塞王(要说明一下司马欣是项家的救命恩人,救过项梁),可以知道司马家实际在秦末乱世,实际上没有受到太多损失。
所以司马迁高祖司马昌还是秦国铁官,曾祖司马毋怿就为汉市长,祖父司马喜成为五大夫,父亲司马谈为太史令,而司马迁本人为太史令,中书令。
可以看出司马家在汉朝是蒸蒸日上的,嗯,这里说明一下司马迁不是祖孙三代为太史令,而是两代。
我说这么多是想说明,司马家没有受过多少损失,作为秦国的百年世家,秦律必定有,那么司马迁在《史记》中对秦朝关于律法失实到底为何?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史记》对陈胜吴广起义理由是“失期,皆斩”。
《睡虎地秦简》中《秦律十八种.徭律》:失期三日到五日,誶;六日到旬,貲一盾;過旬,貲一甲。其得(也),及詣。水雨,除興。“誶”实际上只是斥责,“貲一盾”罚一盾,“貲一甲”也只是罚一套铠甲,“水雨,除興。”遇上雨水,像洪水,那么就是免除这次征召。
司马迁家不会没有秦律,但是司马迁为何如此?太史公真的一心奉公?
看看武帝的做法就知道了,这书明显有问题,才一把火烧掉,对司马迁的惩罚也是极其羞辱的。
不过司马迁的做法却得到了后来的儒家称赞,毕竟更黑秦朝,于是乎,《史记》变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说白了《史记》是儒家想要的史书,是当时世家想要的史书,汉朝灭亡之后,《史记》就被推广起来。
说白了就是没有“奇技淫巧”,没有考古,没人可以识得真伪,到了现代,证据才如雨后春笋一般冒出来,那是因为儒家影响大不如前,无法控制整个舆论,还有是科技的发展可以一次次验证着真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