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南京大学苗怀明教授所著《风起红楼》由中华书局出版,此书既是作者的红学处女作,也是其代表作。如今十几年过去,中华书局的初版早已售罄,红学研究也有了新的进展,凤凰出版社决定推出《风起红楼》的增订版。
与初版相比,增订版最大的变化是:新增了两篇对周汝昌《红楼梦新证》及对俞平伯晚年红学研究的文章,对有些内容进行了修改,增加了与相关内容匹配的插图,改正了一些错别字,并对全书做了润色。总体而言,《风起红楼》增订版体例框架比初版没有大的变动,笔者认为有如下学术特色:
第一,《风起红楼》增订版近40万字,该书为学术普及读物,作者引用其他学者的观点,虽未按通行的“学术规范”出现注释形式,但相关作品及著述名皆在引文前说明出处,书末还附了参考文献。
作者采用“随笔”写法,比起那种故作玄深的高头讲章更具可读性。此书以人物为经、以事件为纬谋篇布局,与司马迁《史记》“纪传体”的构思近似。用感性的方式讲述20世纪百年红学,娓娓道来,给读者以自然亲切之感。从述及清廷“红楼热”目录“老佛爷的红楼脚色体验”“乾隆带头搞索隐”等可窥一斑。
第二,《风起红楼》秉承乾嘉学派中皖派学风“断情感,汰华辞”,对事不对人,如对胡适与周汝昌关系性质属于“师生之谊”还是“论争对手”,俞平伯与周汝昌因学术观点不同是否存在“恩恩怨怨”等公案,结合相关史料进行了辨析,看出作者以学术为公客观评断红学人物。
与此相关的是,作者根据乾嘉学派“辨彰学术,考镜源流”的治学原则,考察红学人物的学术历程,如一般研究者皆知胡适是红学考证派的奠基人,这种观点当然符合红学史的基本定位;但作者并未就此止步重复陈词滥调,而是根据史料揭示出胡适在创建新红学之前,曾沿袭旧红学索隐模式研究《红楼梦》,同一人物前后的红学研究模式不同,这是从前红学研究者较少知道的胡适一段学术经历。
第三,《风起红楼》做到了“论从史出”,论点紧密结合论据,在写法上将个案解剖与宏观论述相结合,如通过对相关材料的辨析,证明曹雪芹草创《红楼梦》时,和珅尚在孩提,不可能有什么姬妾子嗣,因此《红楼梦》影射“和珅家事”的索隐一说便不攻自破。
全书不稗贩业内研究者耳熟能详的材料,运用新发现的材料推出相应结论,如上述胡适曾沿袭旧红学索隐方法研究《红楼梦》,就是根据耿云志主编《胡适遗稿及秘藏书信》影印件中《藏晖室笔记之一:小说丛话》,该文约写于清王朝被推翻前夕的年6月左右,胡适生前未曾公开发表。
该文在《红楼梦》作者问题上,否定曹雪芹的著作权,与胡适《红楼梦考证》的核心论点截然相反,这些新发现令人耳目一新;再如胡适与周汝昌等学人书札的新材料,苗怀明较早运用并据此解决了红学界